如何實踐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擺脫父權概念,在愛與自由中探索自己
你對「開放式關係」了解多少?本文將透過討論「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找到擺脫父權概念操縱的方法。
你對「開放式關係」了解多少?本文將透過討論「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找到擺脫父權概念操縱的方法。
我愛你,但我可以跟其他人有性關係嗎?在「開放式關係」的討論中,聽聽心理師怎麼說!
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無需再去扮演不屬於自己的樣子了,我們就可能有更多的空間去做自己,愛自己。
很多人以為「開放式關係」是更自由的形式,但實際了解後,會發現這種關係包含更多的責任與協商共識。
如果討論開放式關係,你會聯想到什麼?其實需要討論的不是開放與否,而該自問:「我內心的焦慮為何?」
當我們將一對一情侶關係視為「唯一正確」的感情模式,形塑「非專一者」是「亂來」的價值觀,對於他們而言,其實很不公平。所以,開放式關係到底是不是在合理化出軌啊?答案是,NO!兩者的差別在於:伴侶的知情和同意與否。進行開放式關係最重要的前提,是雙方都能夠接受,「誠實」和「信任」在開放式關係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開放式關係是一種關係的參與者雙方(甚至多方)共同認同的非一夫一妻制親密關係。在一段開放式關係中,關係的雙方可能會同時擁有一個或以上的長期或者短期伴侶,這種伴侶的形式可能是短期約會,或者是長期的婚姻等等。
交往中,能不能保有交友空間?「我愛你,但我也想愛別人」這樣的開放式關係,在許多電影、音樂中被當作素材探討,但現實生活中能接受這種形式交往的人卻很少,來看看女人迷註站作者摩登少女的觀察。
開放式關係,在近幾年來逐漸受到討論。什麼是開放式關係?為什麼要進行開放式關係?如何實踐開放式關係?本篇文章,帶你入門。
選擇開放式關係的情侶,乍聽起來似乎更不受雙方關係的約束,但他們提到,確認開放式關係經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一個規則:關於保護彼此的安全、約會和分享多少訊息。開放關係其實特別依賴於(甚至比一對一關係更為依賴於)坦誠、清晰、信任。
「沒有遺憾的人生是假的。」謝盈萱、黃秋生主演的《四樓的天堂》,16 條人生金句,是否也說中了你的心?
開放式關係,真有實踐可能?作者透過三對情侶的故事,讓你看見開放式關係的各種樣貌。
佛法哲理中的:「如果打開心扉去愛而不帶依附,對對方的回應有期待但是不執著,純粹為了愛之喜悅,而不求回報地去給予無條件的愛」這個概念,竟然可以在開放式關係的框架中完好運作。
近日,多名女性出面指控某政治意見領袖,文章不斷遭檢舉,我們決定刊載這些投書。這位作者寫道:「我對開放式關係一知半解,甚至這到底是不是開放式關係都不清楚,因為他總是一副知道所有事的樣子去操控任何事,如果我不合他的意,就指控我的不是。」當開放式關係,不是建立在彼此知情自願上,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無關係」的關係?
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的有一個術語稱為「移情」,意思是把對舊有對他人或是其他事物的感受轉移到眼前事件的對象上。而轉移的感受不單單只有負面的感受,還包括了正向的感受,所以人們遇到相同價值觀的人時,我們的愉悅可能是來自於早年獲得認可時的正向移情。不過受創的痛苦經驗是比正向經驗強烈且深刻的,負向的移情比正向的移情更可能壟斷我們生活中的情緒。
你看《台北女子圖鑑》了嗎?從《臺北女生》作者許菁芳忠實影評:每段分手都有眼淚,那是哭自身渺小,哭為什麼看不起自己
「開放式關係」不是去佔有或控制對方,而是在所有時日裡,給予對方無雜質的愛。
不被距離影響的「關係同步」方式,則在疫情時代更顯重要。既然無法實體接觸,我們用牌卡來接近彼此的靈魂!
比爾蓋茲、威爾史密斯、莫妮克、徐崢,他們的婚姻型態可稱為「開放式婚姻」,一種知情同意的多元婚姻關係。
充滿謊言而彼此陌生的「開放式關係」也是存在的,開放式關係只是一個增進親密感的可能解方,而非關係問題的
人們過於糾結於開放式關係到底道不道德一事,精神分析當然不會忽略當今社會文化的現實問題,它也許真的不怎樣道德、還未被討論夠成為某個社會脈絡裡有共識的道德。然而,如果我們從人類的潛意識動機、情感與意念出發,又會發現它與道德未必有關,卻會看到許多現象都與人心緊緊相關,因為當中,有著私密的心理學意義。而這很可能才是長期爭論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