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但不能愛得太靠近」致逃避型依戀者:我們會愛,也會受傷
你不說太過遙遠的承諾,對於愛情並不信仰地久天長,唯有不抱希望能不再失望;你總是在受傷以前,先弄傷別人,你的灑脫只為包裹自己的脆弱;你依舊深刻地愛著那些路過你生命的人,卻總在幸福的時候懼怕墜落。有時你也懷疑,不過想好好地愛一個人,為什麼這麼難呢?
你不說太過遙遠的承諾,對於愛情並不信仰地久天長,唯有不抱希望能不再失望;你總是在受傷以前,先弄傷別人,你的灑脫只為包裹自己的脆弱;你依舊深刻地愛著那些路過你生命的人,卻總在幸福的時候懼怕墜落。有時你也懷疑,不過想好好地愛一個人,為什麼這麼難呢?
你的愛情模式常常重蹈覆轍嗎?明明一直告訴自己,下次不可以再逃避,碰到問題時卻還是逃之夭夭?或者是,明明知道不能抓得太緊,要留點空間給另一半,卻又因為沒安全感而把對方嚇跑?親愛的,這一切很可能都和你的依戀形態有關。你是安全型、逃避型,還是焦慮型情人呢?用心理學來面對自己的問題,下一次,談一場更好的戀愛吧!(同場加映:越愛越小心翼翼?愛裡的不安全感)
不愛了,卻也狠不下心分手嗎?如果真的確定不愛了要怎麼辦?本文幾個問題給你思考,找到你的「人生故事」。
你的「不愛了」未必為真,與其不明不白地結束親密關係,不如把這種感覺當作我們探索和尋找關係出路的契機。
如我們在文章一開始所說,研究者如今更傾向於認為,每個人的依戀類型都不是絕對的,而是在這個坐標軸上的某一個點。有的人在某個維度上的位置居中,所以他們會被認為是兩種類型的交叉;有的人在兩個維度上都居中,那麼他們被認為不屬於任何一種依戀類型。同時,這個位置也是可以浮動的,隨著自身經歷的變化,我們自身的迴避和憂慮水平都會發生變化。
在浪漫和性相關的語境中,癡迷的狀態包括了一種接近於強迫的需要——需要反覆想著某一個特定的人、情景或行為。即便這個人自己想要停下這些念頭,對方也無法控制住自己。癡迷會讓生活失去平衡。隨著癡迷程度的加深,生活會越來越不平衡。關係會被癡迷毀掉,其他方面的價值感會失去。這個人的現實生活會被那麼一兩件事情全部消耗掉。
感情裡面的不滿足,常常是來自於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面對關係當中「愛的方式不對等」,如果你暫時沒有辦法調整你愛對方的方法,那麼暫時可行的方式是,調整你對這段關係的期待。
因為不想要再受傷了,所以有些時候你學會把情緒區隔,當他認真激動說要分手的那一刻,你一點難過的感覺都沒有。你害怕被丟棄的感覺,可是當他真正說出這些「要丟棄」的句子的時候,你又可以把這個感覺隔絕在外,以避免自己真正受到傷害。因為躲在殼裡面就不會痛。
為什麼在生活中,有時候覺得自己對某人的愛情難以掌控、無法管理?首先是因為,你不願意相信/認為,愛情是可以被人為地掌控和管理的。我們曾經多次提到僵化、錯誤的認知會對我們的思維造成負面影響,這在愛情裡也同樣存在。「無可救藥地愛上他,是我無力掌控的宿命。」——如果你的浪漫主義是悲觀的,對愛情的看法是宿命化的,你的信念會阻撓你對自己的感情做出管理。實際上,只要你自己不願意接受,沒有人會是你的宿命。
在「是什麼決定了你在愛情中的表現」一文中,我們提到過,人們在幼年時,在與父母互動中會形成一種情感上、心理上聯結的固定模式,而這種模式也會在我們成年之後影響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與伴侶的互動,它也被稱為「依戀」模式(attachment)(Djossa, 2013)。
心理學家 Winnicott 認為,當一個人自己沒有擁有過某種感受時,他也沒辦法接收到來自他人的相應的感受。就像關於愛的「接收開關」沒有被打開,此時,無論身邊有多少愛意環繞著,他都缺少一種情緒上的真實感,而沒有辦法真切地感到「被愛」。
了解現代愛情中的「愛無能」現象,探索如何從過去的經驗中療癒,開放心胸,重拾愛的能力。
戀愛時總是沒有安全感的戀人,透過三種「依戀型情人」解析,看是什麼讓你如此焦慮⋯⋯
你也許會懷疑自己是否該結束關係,本文將教你 5 大重點判斷是否應該分手。
「婚姻像一座圍城」,依附關係中的焦慮與逃避,要如何相愛相處?又或者是否能成為安全型的那一天⋯⋯
不論你在人際關係中是「攻擊型」或「迴避型」,最重要的是學習「正確的說話技巧」,兩人才有走下去的可能。
為什麼性單戀者在交往後,往往會選擇逃避呢?或許在他們的世界觀裡,自己並不值得被愛。
看完焦慮依附、安全依等戀人的文章後,讀者寫文回饋:「當我擁有焦慮依戀型伴侶,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彼此?」
逃避依附型戀人的愛情世界觀,對於「承諾」、「被要求」與「揭露自我」感到非常有壓力,如果你或他也是⋯⋯
許多逃避依附型的人經常會有逃避進入感情的情形,這並不少見。正因為「承諾」給他們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雖然他們需要感情,但太過靠近又會讓他們產生逃避的念頭,所以他們常常會選擇停留在曖昧的階段就好。有些逃避依附的人也會玩交友軟體,但總是在上面與對方曖昧,卻從不約出去見面,這樣就能滿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同時也不必付出實質承諾。
出軌到底是否有跡可循?也許對於出軌背後的心理動機更加了解,能在認識階段就能略有感知,決定是否要進一步發展成親密關係。
「這樣好嗎?你不是才剛分手」、「你也換太快了吧?」、「你應該對她不是認真的吧?否則怎麼那麼快就交新的?」我們對那些「無縫接軌」展開新戀情的人,往往帶著幾分的不知檢點、放蕩不羈甚至是不知恥的感覺,許多人也認為在經歷一
雖然有些研究顯示依戀風格有將近七成的穩定性,但實際上當你面對不同的對象,你的風格也會有所轉換。所以另外一種可能是,不一定要擁抱著這個標籤去走後來戀愛的路,畢竟每一段感情都有它的獨特之處,允許自己可以選擇孤獨,也可以選擇與人相處,然後在獨立與依賴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