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適合遠距離戀愛嗎?鄧惠文:「三高三低」檢視關係,妥協與接納才是重點
距離產生美感的同時,卻也可能加深伴侶間的誤會。不確定是否適合談遠距離戀愛的你,可以參考三高三低指標。
距離產生美感的同時,卻也可能加深伴侶間的誤會。不確定是否適合談遠距離戀愛的你,可以參考三高三低指標。
不必相信永遠和唯一,但我願意相信全世界唯一的你;就是這股信念,讓我們能夠在遠距離關係裡繼續走下去。
遠距離關係令人不安全,天天近距離卻又讓人焦慮窒息?心理學中的「刺蝟效應」說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距離。
疫情發生,許多原本沒有住在一起的伴侶被迫分離,相反的,也有原本可以保持固定見面頻率的遠距戀人,現在想要見上一面,更是難上加難。疫情拉長了相處的距離,同時,也打破了恆常的相愛模式。
親愛的,我可以看見在你黑暗的時候我在你身旁,但我怎麼也看不見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我觸手可及之處,或給我一個大大緊緊的擁抱。或許真的你努力過了,但最後卻敗在不夠愛上。你發現你其實深愛著其他人。你痛苦的困惑著,你看不到我也在你身邊煎熬著。
遠距離戀愛,你們的愛在不重疊的時空底下嘗試與彼此交會,身體的距離會不會也產生心理的距離?以下是八個經歷過遠距離或正在遠距離 ing 的情侶才會懂的事:遠距離戀愛,心臟不夠強,不愛這個人,真的不要試。
當想念只能透過螢幕傳送,擁抱只能透過想像,傷心難過都只能自己承擔,愛到底還有沒有這麼偉大?聽聽心理學家給遠距離情侶的七個建議!
初入職場的新鮮人,如何在職場中懂得保護自己,在適當的時機點做對的事情,你不可不知的職場潛規則。
womany 編按: 「在一萬英尺的天邊,在有港口 view 的房間⋯⋯」遠距離的想念,是遇見每一個美好片刻,都會想起遠方的你。為什麼遠距離會讓人消磨了感情、容易分手?是距離讓我們分開,還是真的不那麼愛對方了?聽聽駐站作家海苔熊用心理學的角度與我們聊聊「維持遠距離之必要」,要戰勝遙遠的距離,都是從生活中最微小的習慣開始。(你會喜歡:如何維持遠距離?十個談過遠距離戀愛後才懂的事)
多遠算是遠距離?對於遠距離的戀人來說,另一半不在身邊,就覺得好遠。遠到不知道該怎麼客觀地衡量所謂的遠近;遠到那些倒數的日子在歲月裡泛黃;遠到我們都從女孩變成了女人。
據說在英國,有超過 10% 的伴侶都保持著「週末伴侶」(Live apart together)的狀態(Neustatter, 2013),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看完今天的文章來和我們討論哦。
想要建立一段幸福的戀情,就非得花上這麼多時間見面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甚至有很多人是以周末伴侶的方式在相處著,可是我也相信一定有不少女孩跟我一樣,明明期盼著能夠時常見面,卻在面臨關係轉變或工作因素時,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心態,試著讓自己轉換門派。
分離,其實是一場學習。有些時候分手變成一種緣份,真的可以真心祝福當朋友;但也有些時候,「至少可以線上聊天聯絡」變成了安撫傷口、繼續依戀的藉口,因為只要能觸及對方,失落好像就比較沒有重量。而真正的放下,或許並不是只把幸福築在朋友的聯繫上,而是蓋在自己的身上。
「努力活著,對正常人來講是痛苦的事情,但對生病的人來說,是又痛苦又有點希望的事情。每次當聽到別人在靠腰說,又是星期一了,我都好羨慕,因為我連這個覺是不是睡得著都不知道⋯⋯還有我也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我才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去上班,偶爾也靠腰一下星期一。」
許多人期待能遇見生命的靈魂伴侶,懷抱對「理想型」與「心有靈犀」的憧憬,為什麼我們會錯認「對」的人呢?
為什麼曖昧成這樣,還不在一起?有時抗拒承諾,只是怕失去現有的。從心理學行為主義的觀點,人是趨樂避苦的動物⋯⋯
事事認真的「零負評女神」林依晨,對待愛情卻以另一種美麗姿態,去展現出對丈夫林于超的愛。
朋友之間最忌有情和錢的糾纏,有時多年老友都會變仇人。朋友之間更不能太過分替別人拿主意,再親密也不是你自己。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後,真實日子還是要過
熱門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