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解析|為什麼有些問題,會在夢境中被解答?
夢是進入潛意識的通道,也是展現自己的窗口。可以說,心靈的疆域有多大,夢境的可能性就有多大。
夢是進入潛意識的通道,也是展現自己的窗口。可以說,心靈的疆域有多大,夢境的可能性就有多大。
總是猜不透男人心嗎?womany幫妳解析了幾種最常見的擁抱方式及它們所代表的意義,讓妳下次碰到這種狀況時可以不用再徹夜未眠!
緣分是一件再奇妙不過的事了,讓我們錯過我們本應廝守的人,卻又讓我們在峰迴路轉之後找回當時的愛。11年過後,各自愛了別人,結了婚離了婚,王菲和謝霆鋒又走在了一起,我們似乎可以開始相信,對的人怎麼走都不會錯過。聽聽兩性心理學家海苔熊剖析分開再愛的可能性!
你是否也有收過這樣的電子郵件,上面寫著:Please kindly reply to this email.(請麻煩回覆這封郵件。),看起來很有禮貌,對吧?但這樣的說法可是處處隱藏陷阱,想知道是哪裡出問題,就繼續看下去吧!
為了明天要舉行的英語會議,妳心中還是揣揣不安嗎?先看看我們幫你準備的幾個小祕訣吧!我們會陪你從會議的開始前準備,一路到最後要完成記錄為止。所以,親愛的,不要再害怕了,開心帶著我們一起邁向明天的挑戰吧!
專訪柯佳嬿,她説,很多時候人生是,你其實知道答案,只是你還不願意承認。所以,你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面對答案的勇氣」。
每當你內心對自我的批評與厭惡又出現的時候,不妨想像自己正在和最關心的人對話,比如,你的好友正在經歷著你所經歷的一切,你會想對他說些什麼?這種方式能幫助你更好地從優勢視角看待自己和你所面臨的困境(Freedenthal, 2013)(比起善待自己,你可能更擅長善待他人)。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自我厭惡者會因為自己各個方面的不足而對自己感到不滿,而這其中最核心的仍是「愛與被愛」的不足與匱乏。當有人能夠穿過這些人的自我厭惡去擁抱他們,會讓這些人有勇氣和機會去對自己感到滿意,擺脫自我厭惡。
我找出早年採訪波克瓦克的筆記,當時她尚未在法庭獲勝,她沮喪地對我說:「有時候我覺得這一切真不值得。我放棄舒服的人生從美國到波士尼亞從事國際性的任務,但現在事業毀了,信譽也毀了。不過也有時候我認為只要有一個人站出來事情就會有所改變,必須踏出第一步,然後堅持下去。」
有些人只要變得幸福就會感到恐懼。「因為太幸福了,所以很害怕。」就像現在的幸福一樣,人們會感覺很快就要發生不好的事情;當這種不祥感日益嚴重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不該幸福,這就是所謂的「快樂禁忌現象」(taboo on pleasure)。
你聽過厭女情節嗎?你想過厭女情節存在嗎?七月另一個專題,我們與聯合文學合作討論亞洲的厭女傾向。藉由書籍的討論,帶出厭女最初源於生理上的無知,接著則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情境,最後提到厭女情結背後更嚴重的自厭時代。
反同婚團體,讓我們重新聊聊《性別平等教育》好嗎?你聽過彭婉如嗎?如果不明白性別平等教育的真正意涵,讓我們坐下好好聊聊。
2024 第七屆女人迷「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邀請跨領域共好代表與會,一起透過文字直擊,重回現場。
專訪 YOASOBI,被稱為日本神曲製造機之前,他們是怎麼累積破億點擊的實力。
《葬送的芙莉蓮》是從「結束長達數十年的冒險旅程」展開的故事,一部陪你前行、重新面對失去與擁有的作品。
《咒術迴戰》「懷玉・玉折篇」,五條悟、夏油傑從昔日好友變成今日的敵人。是什麼動搖了夏油傑保護弱者的信念?
本文介紹上野千鶴子教授著作的兩本入門性別書。《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東大教授寫給女孩與女人的性別入門讀本》是一本問答式的讀本,專為青少女撰寫,涵蓋家庭、校園、感情、職場和社會等議題。《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記錄了漫畫家田房永子向上野千鶴子教授請教的七小時對話。這兩本書對於對「女性主義」感到好奇但艱深無比的讀者噢。
「家事」是整家的事,還是女人的事?為何男性家族成員不做家事,就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媽媽女兒做就是應該?
為你挑選12 首與環境永續相關的歌曲,聽聽為環境發聲的歌!包含鄭宜農、林生祥與 Coldplay !
台灣落實「性別工作平等法」已屆滿 20 年,職場上仍充斥著有性騷擾成分的對話,申訴人數以女性居多。
Deepfake,中文譯作「深假」或「深偽」。當你的臉被換到成人影片時,要怎麼證明那不是自己?
身在教育體制內的作者,透過一年的校園性別觀察,提出他覺得仍存在的父權文化,與多元性別共融的困境。
人們常說寡不敵眾,因此集結力量便很重要。請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無論在網路世界或現實生活都可以。如此一來,你們不僅能互相打氣,還能獲得不同的見解:戴頭巾的穆斯林女性、住在鄉下的同性戀女性、大學課堂上少見的物理系女學生⋯⋯她們的生活經驗絕對大有不同。
愛沒那麼簡單,這世上有些事勉強不來,不是嘴巴說愛後,心就有辦法跟著繼續愛,不是嘴巴說原諒後,曾有過的傷口就會自動好起來,十多年相處下來,我實在沒辦法假裝沒看到他的 line,也沒有用餘生去原諒的能耐,最重要的是我看得出來,老公對她的愛不是一股腦兒的盲目衝動,也不是對現況感到厭倦後的一時興起,倘若他的感情有了其他歸屬,我不願成為他的最大阻礙。
Flippy是一位跨性別者,小時候察覺喜歡同性後惶恐迷失,在人生道路上不斷探索著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因為一次的愛情挫敗讓他重重摔了一跤,這次的經歷讓他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 完全接受真正的自己,他發現旁人在意的眼光、閒言閒語只是過眼雲煙,再也不會因外界批評而貶低自己的價值 。
本文改寫《這是愛女,也是厭女》第一場新書發表會「請輸入『厭女』檢索詞——然後該如何面對」側記。2019 年,大部分人知道男女應該要平等,可是為什麼,網路上還是充滿仇女言論呢?有學者認為,性暴力、身體羞辱、媒體性別歧視等現象,讓「第四波女性主義」或者「社群媒體女性主義」(hashtag feminism)正在發生。
討厭女性就是「厭女」嗎?在性別的世界裡,我們都有可能是「厭女」。帶你從頭認識,何謂厭女,測測你的厭女程度有多少
《第二輪班》出版已屆 30 年,美國社會的性別平等與家務分工有沒有明顯的改善呢?根據當代家庭評議會的最新調查,美國社會的兩性平等雖然有所進步,但 1990 年代後限於遲滯。所謂的千禧世代(1981 到 2000 年間出生)甚至呈現「性別反挫」的趨勢,他們雖然支持教育與職場上的性別平等,但與家庭與婚姻相關的性別態度,反而趨於保守。
我被貼上標籤,說我這個女人不按牌理出牌,期待太多,把自己想得過於崇高,居然相信自己如同男人般偉大。妳不會想成為那種造反的女人,直到妳了解,其實妳打從骨子裡就是那種的女人,無法想像自己有其他種可能。
吳芷儀補充,人們的性別認同,並不是一夕驟變。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不斷的跟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反覆學習、反省、修改自己的性別認同與性別氣質。以跨性別女生來說,她們就是在生活中,學習女生的樣子、女生的行為舉止,培養出女生的認同。
如果他們對你的愛這麼地有力量,那你也一定可以用同樣的愛,來回報他們,給他們支持,讓父母親在人生的後半段,知道自己對孩子的付出沒有白費,知道自己不用再獨自處理世界的繁雜,或者在夜深人靜時,擔心孩子在外的安全。
幸運的是,近幾年性別似乎開始潮向主流化、大眾化,性別的討論無奇不有,我也樂於在百花齊放的性別派別中持續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