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是男人的興趣,女人的責任?為何當爸爸「幫忙」洗碗,我會感到不安
「家事」是整家的事,還是女人的事?為何男性家族成員不做家事,就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媽媽女兒做就是應該?
「家事」是整家的事,還是女人的事?為何男性家族成員不做家事,就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媽媽女兒做就是應該?
蕭宇辰認為比起創業家,他更深的認同是教育工作者,在人生志業上,他總是把教育放得更前面一些。
你的心態決定看待事情的想法,你的想法決定後續做出的行動,而你的行動也決定最終得到的結果。
在平時的生活習慣當中,也能找到每個人獨特的個性或講究的事物,其實很有趣。即使你沒有像茶道、油畫、騎馬等優雅、聽起來很高尚的興趣,也不會因此缺乏話題。如果你真的找不到什麼有趣的話題,那我建議你可以想一想一年內想要挑戰的事,例如:
如果說有沒有一個特定的主軸,那我想應該會是:「把每個人放到屬於他的位置。」阿德勒說,每個人最主要的生命任務有三個:工作、友誼和愛。我一直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夠找到對的位置,他的生命就很容易會是開心和快樂的。為什麼有些人擔心興趣變成工作,就不再能夠當成興趣了?這對我來說,就是「興趣」和「熱情」的差異在我的分類中,熱情是興趣的高階概念。熱情和興趣有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我們可以為了熱情承受許多痛苦,但興趣無法。」
最近遇到許多朋友,不管是正要畢業或是打算轉職的,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不確定喜歡什麼,適合做什麼,更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到底為何而活?
所謂「真誠興趣」,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對於伴侶的內在世界(inner life)是否有足夠的、持續的好奇心。比如,他今天發生了什麼?心情如何?他有什麼夢想和目標?曾經發生過什麼改變一生的事件?他為什麼會做出某項決定?在那些外界認可的成功光環背後,他遭遇過哪些苦難?付出了哪些努力?以及,對於那些你們共同經歷的體驗,他是如何感受的?
當忙碌的生活壓得你喘不過氣,你是否已經遺忘自己喜歡的事物或想做的事呢? 去年我讓自己實行了一個月的「比起非做不可的事,只做想做的事」。完成基本的家事與工作,同時投入許多時間經營興趣—這是長大後一直無法做到的事。起因是我發現自己經常把「有什麼有趣的事嗎?」掛在嘴上,而且開始對那樣的自己厭煩。找不到能夠著迷的事物,每天只是漫無目的地滑手機,我想結束那樣的生活。
一個人要做到真正有趣其實很難,他需要在大部分的時間對生活充滿熱愛、有相對廣泛的興趣、對周遭的人事物相對寬容、心態樂觀、善於嘗試新事物、敢於自嘲又略帶幽默。我們不需要在一開始對自己過分要求,而是帶著成為有趣的人的心態,漸漸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有一種戀人是個性與價值觀相近,屬於「相似形戀人」;個性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一樣,是「互補型戀人」。
我講的愛自己,不是指金錢和財富、美貌、身材、名利等這些表象(super_cial)的東西包裝自己,而是內在的層面,自我價值的認定,自信(con_dence),尊重自己(self-respect),原諒自己(self-forgiveness)都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
一個成熟的人,懂得勝任理想的自己,你可以孤獨,但不孤僻;願意和好,卻不討好,看不到前途時,能夠向後轉,做相反的自己;即使自己一人,也能在值得慶祝的時刻,為自己鼓掌。
里爾克說:「你要先進入職業,它使你獨立。你耐心地等著,看你內心的生活是不是由於這職業的形式而受限制。這職業是很難很不容易對付的,並不容人對它的問題有個人的意見存在。但你的寂寞將在這些很生疏的關係中,成為你立足點和家鄉,從這裡出來你將尋得你一切的道路。」這一次,關於大家給小朋友們的職場建議,KY 讀得頻頻點頭。所有年輕的初入職場的朋友們,和對於個人職場發展有困惑的朋友們,都該認真讀一讀今天這篇長文。相信你們會獲益匪淺。
有不少網友給我寫信抱怨自己的工作,說非常不喜歡,覺得空虛毫無意義,只是為了混口飯吃。如果你沒辦法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我的建議是一定要培養一個嗜好,即使每週只花幾個小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投入其中,也會使一切看起來更加舒服,對本職工作也會更有耐心。嗜好能給你的人生帶來平衡、充實與健康。
流行樂壇,西方有瑪丹娜,東方則有梅艷芳。2003 年,梅艷芳因子宮頸癌逝世,終年 40 歲,她一生推出超過 30 張唱片、演出約 40 部電影,樂壇影壇獲獎無數,是香港黃金年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會中英粵日四種語言,發行過日文專輯,從日本紅回亞洲。她也是極少數在影劇裡,穿越性別角色的當紅巨星。
是什麼讓你有壞情緒?心理學「空船效應」3 方法掌控情緒
人資面試一定要知道的事!10 個問題就能讓你更了解應徵者。
中國父母「雞娃」的後果,是孩子得了「空心病」。精神科醫師歸納、《神隱少女》無臉男形象分析,帶你看優秀高材生內心的空洞與匱乏。
財富自由必知的思考法則,就算失戀也不用怕孤單終老,自己就能瀟灑過一生。
水瓶座真的總會讓旁人驚呼「好怪」嗎?一起來看看身為水瓶座的做人守則,你會對他改觀!
理想的工作要如何界定?又要在茫茫的職涯大海中以什麼條件來尋找?其實很簡單,只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心理學家 Paul J. Silvia 把興趣稱為「知識型的情緒」,能引發我們對「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緒。比如,困惑、驚奇、敬畏都屬於知識型的情緒,他們都指引人們去知道更多。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促進我們學習和探索。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興趣也可以平衡人們對不確定性的負面感受。
聽身邊朋友推薦交友軟體,不如先從認真瞭解自己的需求開始,以星座解析,介紹幾款好用又適合的交友 App ,擴展新的交友圈,就從這裡作為起點。
自己料理從原料到成品全盤掌握製作過程,自己食用或盛裝給他人品嚐,總是讓人感到特別療癒,認識一些朋友老是說煮飯壓力大,但是愛上料理以後,發現煮飯是一個日常的舒壓活動。
我們常常不假思索的「畫錯重點」,又一意沉迷。談談女人吧。女人,當妳「不太年輕」後,妳該急什麼?女性在面對青春逐漸消失時,的確有惶恐。但是惶恐歸惶恐,怕死了也沒用。除了自我提高對年齡壓力的忍耐度,消除自己的焦慮感之外,並沒有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