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依晨專文|《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擁有的當下珍惜,就很好
林依晨在《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寫下珍惜緣分還在時的美好,以及面對緣盡,如何瀟灑揮手說再見。
林依晨在《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寫下珍惜緣分還在時的美好,以及面對緣盡,如何瀟灑揮手說再見。
將在意他人的視線轉回自己身上,必須有意識的反覆練習,我訊息的核心就是在發生事件或情境的當下,說出自我的情緒、感覺與需求。
在心理學上,完美主義有六大傾向:對自己要求高、覺得別人對自己的期待高、覺得如果不做得完美,就會被批評或者導致災難、不利的後果、不停懷疑自我、嚴格遵循次序、不能接受錯誤。
我們隨時可以藉由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探尋內心的聲音,進而凝煉出更清晰的自我,在生活中保持生命力而不是被動地活著。
如果你很難多愛自己一些,試著連續一個月進行「自我肯定練習」,寫下一件覺得自己做得好的事情。
很多時候,責備會讓我們內在充斥自我衝突,讓我們的能量耗竭,甚至看低自己。每當意識到自己又在自我責備的時候,應該停止責備,用一種新的方式對待自己
心理學作為一門探究人心理活動的科學,有非常多耐人尋味的地方!親愛的,你知道為什麼人喜歡散播謠言?你知道為什麼天氣熱人也會跟著煩躁起來?你知道拖延其實是種病症嗎?你知道連心理學也同意內向者的領導力量嗎?一起來看看女人迷幫你精選,轉載自心融網的心理學入門介紹,帶你更了解自己!
最近遇到許多朋友,不管是正要畢業或是打算轉職的,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不確定喜歡什麼,適合做什麼,更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到底為何而活?
告白是一門大學問!怎麼說才能打動人呢?今天希平方就來傳授幾招給大家嚕!
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眼前的事明明是第一次發生,卻有一種異樣的熟悉感。就連面前物品的擺設、人物的對白都好像曾經發生過。那一刻我們都會覺得無比驚異和神秘。「啊,好奇怪,剛才這一幕,我好像曾經在哪裡經歷過!」我們會這樣說。這種感覺叫做 Déjà vu(Already Seen)。它是一個法語詞彙,最初是由法國的一位物理研究人員發現的。Déjà vu 在中文或日語中稱之為「既視感」,更通俗的說法是「似曾相識」:它描述的是人在清醒的狀態下,雖然是第一次見到某個場景,卻感到在什麼地方見過、或經歷過這個情境。
我講的愛自己,不是指金錢和財富、美貌、身材、名利等這些表象(super_cial)的東西包裝自己,而是內在的層面,自我價值的認定,自信(con_dence),尊重自己(self-respect),原諒自己(self-forgiveness)都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
英文中我們常常會講「I know how you feel」,你知道這其實不是個好的安慰話語嗎?今天,就讓我們從文化角度來切入,學習用英文去安慰傷心的朋友,並且知道哪些話該講、又有哪些話要盡量避免囉!
如果要遇到相愛的人,首先必須自己先準備好。相愛容易相處難,所以,如果已經準備好要去「難」一下的話,要求不高的隨時可以進入,但要求高的話,遇到對手又很艱難,可能就沒那麼好混。我的個案中和追求我的人當中,不乏受感情或前段婚姻困擾的男士。追究其原因,其實相處中,自我真的是個很大的考驗,往往男女之間的能量,就是一種「權力」之爭。
真的知道自己是誰嗎?認識自己的能力,在心理學裡被稱為「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它是一個相對複雜的概念,美國組織心理學家 Tasha Eurich 將它的核心定義為一種清晰地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這種意願和能力包括了解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別人眼中的我們是怎樣的。
每個長期抑鬱的人,體驗到抑鬱情緒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的情緒波動會比較大,狀態好的時候完全感覺不到抑鬱,狀態不好的時候會感到非常強烈的抑鬱;也有一些人,會以更持久、更溫和的方式感受到抑鬱。
真正的愛孩子,需要知識、需要練習。學會真誠地傾聽,不只是孩子,你的伴侶家人都有機會真正地感受到被愛。
生而為人注定有「存在」的基本需求,因為想要「被看見」,因此人們有不斷去愛、去和另一人締結關係的衝動。
白蘭媽媽夢想勇敢 GO 活動開跑,鼓勵所有媽媽,不為誰而猶豫,重拾自己想做的事,勇敢活出自己的樣子。
太在意別人,不知道如何表達內心?運用「非暴力溝通」,說出自己的「需求」,也讓對方理解彼此的感受。
性,它是健康的,如同渴望愛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擁抱自己的情慾、探索需求,創造與自己、與伴侶間的美好性愛經驗。
自慰不用費心關注另一半,更能專注在自己的身體感受上,細緻體驗多層次的身體快感,開發出不曾察覺的性感帶。
人類很多的痛苦是因為不敢直面恐懼與焦慮,逃避的行為產生了壓力,想逃離壓力的我們,又得迎來更大的壓力!
好的溝通就像拋接球,你丟我接。但有一種人總會把話題帶到自己身上,這種狀況被稱為:對話自戀症。
不愛了,卻也狠不下心分手嗎?如果真的確定不愛了要怎麼辦?本文幾個問題給你思考,找到你的「人生故事」。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會擔心被他人討厭,而形成自我評價低的防衛機制。但根據研究結果,對方通常會比自己所想的要喜歡自己。
別讓社會規範、他人期待扼殺我們的夢想,當一個欣賞自己的人,記得跟自己說聲:你最棒,謝謝你。
面對「失戀」帶來的傷痛,我們也需要學習著去面對。一段關係的結束,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快一點痊癒。
總覺得自己很忙、很累?釐清「我很忙」的背後需求,是不是覺得忙才是完美、才能達到別人的要求?
「用正念來愛自己有什麼好處?」有的,你會有更多的能力去愛上一個作為整體的自己,不再只是厭惡和否定。
被稱讚時總是覺得彆扭,深怕他人看破自己真實的樣貌,害怕被超越——你也許是「冒牌者症候群」的一員!
看到同齡人發展比自己好,難免會有些焦慮不安。但每個人的步調不同,不需要用別人的經驗來綁架自己。
為了「投別人所好」,而不斷地修正自己。世俗所謂的好工作、好家庭、好情人,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所謂的病識感,就是當你身心出現某些症狀時,你會下意識地為保護自己而否認病徵的存在,這在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相關疾病的患者身上十分常見⋯⋯
一旦進入穩定的關係就想跑,但追求不穩定的關係又可能會受傷。遇到這種情況,究竟如何是好?
三十歲以前,一定要堅持的幾件事:別喪氣、多讀書、運動、定期打電話給父母、每年至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