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創傷奪去的不是幸福,而是找尋幸福的勇氣
比如說童書作家高文英卻常在噩夢裡被恐怖的母親緊抓不放。童年時,她只能做媽媽的洋娃娃,媽媽揚言要傷害任何想親近她的對象。空罐頭,不能有情感,不能有渴望,孤單到快發霉。她提筆寫起童話沒想到是文鋼太牽著哥哥走了進來,這三個人揹著各自的傷,清理舊房,掛上照片,從今以後我們三人自成一個家原來黑影巫婆奪去的並不是他們最真實的臉孔,而是他們找尋幸福的勇氣——最終集《找尋真實的臉孔》。
比如說童書作家高文英卻常在噩夢裡被恐怖的母親緊抓不放。童年時,她只能做媽媽的洋娃娃,媽媽揚言要傷害任何想親近她的對象。空罐頭,不能有情感,不能有渴望,孤單到快發霉。她提筆寫起童話沒想到是文鋼太牽著哥哥走了進來,這三個人揹著各自的傷,清理舊房,掛上照片,從今以後我們三人自成一個家原來黑影巫婆奪去的並不是他們最真實的臉孔,而是他們找尋幸福的勇氣——最終集《找尋真實的臉孔》。
在第 56 屆百想藝術大賞上,拿獎後表達自己的感言,吳政世說:「至今拍過一百多部的作品 ,我每部作品都一樣努力認真地投入,這個世界雖然不太公平,但是不管怎樣疲累都請不要放棄。無論做什麼都希望你認真去做,不要自責。努力工作的話,過去沒能得到的安慰和補償就會來到大家面前。」
六月底開播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才播到第四集就掀起討論。從童話故事開始發展的劇情,卻是演給所有受過傷的大人。隨著劇情發展,我們好像開始回望內心的小孩,發現原來童年的自己也有傷,以前不敢碰觸、沒人照顧,現在或許能跟著角色,慢慢療癒自己。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中描述了幾個寂寞的孩子,他們的成長故事。如果我的出生只是為了某些目的,如果我無法達成父母對我的要求,那我是不是就不配擁有愛?高文英創作的《喪屍小孩》繪本會讓你看到,孩子要的從來不是食物,而是母親的溫暖。
金秀賢睽違5年,即將以內斂成熟的角色回到大眾視線,《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文鋼太一角,依照角色設定,勢必有別於過往金秀賢詮釋過的角色。
頂著一頭蓬鬆黑捲髮,厚重的瀏海遮住雙眼,卻遮掩不了他的才華光芒,他是米津玄師,日本當今最受注目的樂壇歌手。
什麼是情感潔癖?其實這是來自於對伴侶過往的嫉妒的表現,如果你或是你的伴侶有這樣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做?
一頭豔紅短髮,那是藝術家草間彌生的招牌。說起她,我們總會想到一顆巨大的南瓜,上面佈滿密密麻麻的圓圈;或者是紅底畫布上大塊大塊的波卡圓點。
患有精神疾病相關的家人,看著他們的病情一直惡化,卻堅持不去治療,該怎麼辦?專業醫師給你幾個有用的方法,慢慢打破他的心房。
透過《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林奕含事件了解精神疾病背後之公眾污名、自我污名以及社會距離,和《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角色應思聰,瞭解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我們都曾有過,風雨過後的沉重。形同陌路的口但心卻還流通;一直到將來我們都成熟,就不再困惑生命有多少過錯。」蘇打綠的《當我們一起走過》唱出了多少風雨過後、成熟過後,仍被溫柔擁抱的心境。家人,是最親近又最遙遠的存在。你心裡,是否也有些未解開的結困擾著你?親愛的你可以勇敢一點,讓我們一起把心裡的結解開!(愛,從小地方開始:多久沒跟家人聯絡?陪伴我們成長卻被忽視的「家」)
希望長期受「拖延症」所苦的人知道,問題不是時間管理,更不是意志力或效率,而是你的心正在向你發出警號。
《怪胎》,是講述兩個有「強烈潔癖強迫症」(OCD)患者的故事。兩個凡出門都要穿著雨衣隔離外界髒污的怪胎──陳柏青與陳靜,在茫茫人海中,因著 OCD 相遇。兩人因為懂得彼此的神奇語言,而得以對視彼此走在一道;那麼,為了一起走更遠,就讓我們一起挖掘世上的驚奇,發明更多只有我們兩個人才能相懂的密語,陪在對方身邊永不改變,一直維持相遇之初,讓對方訝異於「你懂我」的那個獨一無二。
這裡所謂的被害者,並不是指實際遭受到什麼危害的人,本書所定義的「被害者」,是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壞事,全部怪到其他人身上的情況。
維持穩定的婚姻生活到底有多難?心理師告訴你婚姻中「互相」有多重要!
《童話.世界》在狼師的陷阱中,女孩能否分得出是師生戀還是誘姦?面對權勢性侵,被害人是否有說不的權力?
《瀑布》描述一位由賈靜雯飾演的思覺失調症母親,與王淨飾演的女兒之間相依相存、互相折磨又彼此疼惜陪伴的故事。
賈靜雯與王淨於《瀑布》飾演母女,而心理學中「母性激情」的「去激情化」歷程,正好呼應著《瀑布》的劇情。
憂鬱症並不是一種無病呻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心理疾病,是一種可能在二十一世紀影響人類數量最多的疾病。
完美主義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和潔癖症一樣,都具有強迫自己維持事物完整性及秩序的心理傾向。
我們的這種病,讓我們在體驗極度快樂之後能瞬間體會到極度絕望。所以我明白,每次的欣喜若狂之後,等待著我的是怎樣的萬劫不復。我相信這兩種感覺,肯定被每一位感同身受的憂鬱患者都細細品味了一遍。很多人問我說:「會好嗎?」就跟當時憂鬱嚴重的我,傻乎乎地不停私發從憂鬱中康復的網友「會好嗎?」一樣。「會好的。」當時的他們和我說,每一次得到肯定答案後,我照例會大哭一場。現在,我回答你們:「會好的哦。」——這是我的回答,也是我的承諾。請務必相信我一次。
就是兩個人能夠完全發自內心了解對方。對方一個眼神,你就知道他在想什麼;對方突然出門去做一件事,你不用問,就知道他要去哪裡、去幹什麼。兩個人的感情,就像心電感應一樣,甚至比心電感應還要更強——兩個人,幾乎完全變成了一個人。
面對心理不健康的家人、愛人,從心理學角度看我們如何陪伴與支持
《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到第六集,一起看應思悅一家帶出的家庭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