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你聽過性別光譜嗎?
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孩子,可能會因為不理解而自責、難過、討厭自己,更可能在同儕之中被排擠與欺負,性別平等教育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認識這個世界上有更多的可能性,不要因為「差異」而用異樣眼光看待自己周遭的人。進一步來說,其實許多大人對「性別」的具體模樣也是一知半解,而我始終相信要讓這個世界更為平等、美好,其中一種方法便是持續地去理解與認識那些我們還不熟悉的世界,邀請你從這篇文章開始,認識更多與我們不同的生命。
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孩子,可能會因為不理解而自責、難過、討厭自己,更可能在同儕之中被排擠與欺負,性別平等教育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認識這個世界上有更多的可能性,不要因為「差異」而用異樣眼光看待自己周遭的人。進一步來說,其實許多大人對「性別」的具體模樣也是一知半解,而我始終相信要讓這個世界更為平等、美好,其中一種方法便是持續地去理解與認識那些我們還不熟悉的世界,邀請你從這篇文章開始,認識更多與我們不同的生命。
吳芷儀補充,人們的性別認同,並不是一夕驟變。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不斷的跟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反覆學習、反省、修改自己的性別認同與性別氣質。以跨性別女生來說,她們就是在生活中,學習女生的樣子、女生的行為舉止,培養出女生的認同。
繼宇多田光公佈自己「非二元性別」的身份後,大家有沒有發現,性別不再非男即女,已逐漸成為了一種趨勢。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指出 Sandra Bem:「性別角色的發展是後天學習所照成的,不是天生的,因此,藉由性別來區分人們應要發展 / 遵從的性別角色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我們必須拋棄像這樣的社會規範。」
「跨性別」,無論是作為一個抽象概念、自我認同、生理特徵,都挑戰著我們對於性(sex)、性別(gender)與性向(sexuality)的認識。今年通過同婚法案的台灣,對於同志與同性戀等概念已不如以往陌生。但是,我們對於跨性別夠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