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
「那年,我做過男同志按摩師」四步擁抱過去的自己: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當你再度想起不堪的過往,請給輕狂的自己一個擁抱,柔柔地對自己說:「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厚片男人不能是天菜?男同志圈的熊族文化大解析
美國約莫於 1960 年代開始出現熊族一詞,最初是在洛杉磯一帶一群志同道合的重機騎士組成熊族俱樂部,漸漸的開始出版雜誌,在早些年網際網絡與智慧型手機不像今日發達的狀態下,靠著雜誌內「男模」的男性氣概(muscularity)、毛髮量旺盛,與體型壯碩,不泛過重(overweight)或超重(obese)等映象替熊族給出了傳統印象,讓熊族這個男同性戀圈內的次文化開始蓬勃發展,且讓喜歡相同類型的人有所依附。
單一敘事的危險:解放CC ,也要解放男同志
六月同志驕傲月!因為 CC 政治而驕傲的同時,也希望能看見更多「男同志」的樣態。
當男同志的女友20年,何式凝:我始終信仰純粹的愛情
跟男同志交往、當已婚男人的小三,何式凝經歷過各式各樣的感情關係,雖然心痛,卻不認為白費。現在的他,認為感情應該要是自由,而不被道德束縛,一夫一妻制真的那麼值得遵從嗎?讓何式凝帶給你一些新的思考。(同場加映:愛情裡沒有小三,只有劈腿的人)
同志的「厭女」情結:交友軟體上的拒C文化
談論台灣男同志潛在的「厭女情結」,分別就男同志圈內的厭女與男同志圈外的厭女論述。
專訪同志色情片演員阿空:我其實有勃起障礙
專訪同志色情片演員阿空,阿空認為,不僅是要讓障礙者「生存」,更是要讓他們「生活」。性只是其中一個切入點,更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正視障礙者的各種需求:「我們是要看到障礙者作為人的存在,他們有各種除了活下去以外的慾望。」
「我是直男,做久也沒變同志」動畫《買賣男生》看另種新宿男孩
我們對日本的一貫印像:嚴緊、簡潔、得體都在這片見得到。這是結集幾十位在新宿二丁目的年輕男性性工作者訪談。有些願意直接出鏡,有些則要帶面具或打格。全片結構很有條理又多面向,由這片紅燈區歷史,到這班男孩如何開始性工作,到他們對未來的期望都有涵蓋。影片節奏流暢,但又比美式紀錄片含蓄 ,不會用力地推銷立場,鋪陣事實後留有空間讓觀眾去理解。
浪女、性感自拍、Dcard 西斯版,算是女性情慾自主的展現嗎?
2011 年建立的 Dcard,迅速竄紅成為當今大學生活躍的社群平台之一。創辦初期,其下的西斯板曾因為一張穿著明星高中制服的性感自拍而爆紅。西斯板最初目的為「討論性事」,但是現今成為求意淫、分享性經驗與約炮的平台。
「當女同不好嗎?為什麼要當異男啊」:作為一個跨性別者的兩難
「跨性別」,無論是作為一個抽象概念、自我認同、生理特徵,都挑戰著我們對於性(sex)、性別(gender)與性向(sexuality)的認識。今年通過同婚法案的台灣,對於同志與同性戀等概念已不如以往陌生。但是,我們對於跨性別夠理解了嗎?
專訪 YouTuber 阿卡貝拉:當我們輕鬆做自己,別人反而能暢快看待
專訪 Youtuber 阿卡貝拉,聊聊兩人在親密關係的相處之道,她們把伴侶想成合作夥伴,一起往理想生活前行。
你可以是同性戀,但別被說娘炮?《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談有毒男子氣概:柔軟才是真正剛強
「有毒的男子氣概」讓男性不懂得如何表達自我情緒,選擇壓抑隱忍以盡忠職守,以扮演父權框架下的性別角色。
【為你挑片】同志驕傲月推薦片單:門已經打開,為何我們卻還不敢出走?
女人迷同志驕傲月,介紹你 5 部同志電影,他們不只是同志的故事,更是我們每一個人身邊的故事。
性別觀察|BL 是兩人相愛的故事,只是他們剛好都是男人
隨著社會對多元性別越來越友善,以及商業媒體的影響,作者觀察,許多男同志的語彙,逐漸泛 BL 化。
性別選書|同志平權先聲:白先勇《孽子》漂浪妖嬈的前世今生
《性別島讀》是第一本集體書寫的臺灣性別文學史,從女鬼到女人,從同志到酷兒,從 Me too 到 Me only,21 位作家學者深入歷史迷霧,接力傳遞的文學革命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