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失戀日記、性愛自修室 五部男同志主演劇集:不再是 Gay 蜜,做自己的主角!
過往 Gay 蜜多為陪襯角色,然如今我們可以在媒體上看見越來越多元的同志形象,帶來更豐富的情感故事!
過往 Gay 蜜多為陪襯角色,然如今我們可以在媒體上看見越來越多元的同志形象,帶來更豐富的情感故事!
當你再度想起不堪的過往,請給輕狂的自己一個擁抱,柔柔地對自己說:「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美國約莫於 1960 年代開始出現熊族一詞,最初是在洛杉磯一帶一群志同道合的重機騎士組成熊族俱樂部,漸漸的開始出版雜誌,在早些年網際網絡與智慧型手機不像今日發達的狀態下,靠著雜誌內「男模」的男性氣概(muscularity)、毛髮量旺盛,與體型壯碩,不泛過重(overweight)或超重(obese)等映象替熊族給出了傳統印象,讓熊族這個男同性戀圈內的次文化開始蓬勃發展,且讓喜歡相同類型的人有所依附。
六月同志驕傲月!因為 CC 政治而驕傲的同時,也希望能看見更多「男同志」的樣態。
談論台灣男同志潛在的「厭女情結」,分別就男同志圈內的厭女與男同志圈外的厭女論述。
泰國攝影師兼導演奧瑪 · 普漢普希羅亞拍,拍了一組記錄這些孩子肖像的作品「兒童」,讓世人看到存在於泰國社會根深蒂固的問題。這些孩子大多稱自己為異性戀者,只是為了金錢才出賣肉體,但接的客人都是男性。他們許多人被告知,要先跟男性發生關係,才會知道怎麼跟女生睡覺。他們空洞的眼神,刺痛了許多人的心。
跟男同志交往、當已婚男人的小三,何式凝經歷過各式各樣的感情關係,雖然心痛,卻不認為白費。現在的他,認為感情應該要是自由,而不被道德束縛,一夫一妻制真的那麼值得遵從嗎?讓何式凝帶給你一些新的思考。(同場加映:愛情裡沒有小三,只有劈腿的人)
現在比起意味著「走出去」的出櫃,我的生活更像是處於完全開放,本來就沒有躲進櫃子裡的狀態,亦即所謂公開的女同志。
關於「兔兒神」,最早出現在清代袁枚的文言小說《子不語》,當中描述到:清朝初年,有位年輕的御史被派到福建去巡視。當地有位叫做胡天保的人,被年輕御史的美貌顏值所吸引,每次御史升堂時都一直偷瞄御史的帥樣。被看得心裡有些疑惑的御史卻始終不明白。過了不久,御史到其他地方巡視,胡天保也跟著去了,甚至還埋伏在廁所裡偷看御史方便(好孩子請不要學)。畢竟在那時,要勇於承認對於同性之間的愛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只能用這種偷偷摸摸的方式。
在我們看到像是拉肩帶和阿魯巴這樣的「玩弄性別的遊戲」時,我們會發現這些動作的施動者往往都是男性,而且還是一些被認為非常「調皮」的男生。這樣的男生往往都是在群體中比較有「威力」的,這樣的「玩弄性別的遊戲」也是他們展現「威力」的一種形式。
專訪同志色情片演員阿空,阿空認為,不僅是要讓障礙者「生存」,更是要讓他們「生活」。性只是其中一個切入點,更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正視障礙者的各種需求:「我們是要看到障礙者作為人的存在,他們有各種除了活下去以外的慾望。」
我們對日本的一貫印像:嚴緊、簡潔、得體都在這片見得到。這是結集幾十位在新宿二丁目的年輕男性性工作者訪談。有些願意直接出鏡,有些則要帶面具或打格。全片結構很有條理又多面向,由這片紅燈區歷史,到這班男孩如何開始性工作,到他們對未來的期望都有涵蓋。影片節奏流暢,但又比美式紀錄片含蓄 ,不會用力地推銷立場,鋪陣事實後留有空間讓觀眾去理解。
「男男按摩」(Gay Spa)是台灣近年來相當熱門的男同志性消費文化,但也因「男同志」與「性工作」的汙名,讓男男按摩成為媒體眼中匪夷所思的「另類性產業」,「散播疾病的溫床」。媒體報導對男同志性消費的刻板印象,又讓我們忽略哪些男師專業的勞動內容?透過研究男男按摩,我們是否能對男同志性產業作「另類」的社會學想像?
2011 年建立的 Dcard,迅速竄紅成為當今大學生活躍的社群平台之一。創辦初期,其下的西斯板曾因為一張穿著明星高中制服的性感自拍而爆紅。西斯板最初目的為「討論性事」,但是現今成為求意淫、分享性經驗與約炮的平台。
「有毒的男子氣概」讓男性不懂得如何表達自我情緒,選擇壓抑隱忍以盡忠職守,以扮演父權框架下的性別角色。
《性別島讀》是第一本集體書寫的臺灣性別文學史,從女鬼到女人,從同志到酷兒,從 Me too 到 Me only,21 位作家學者深入歷史迷霧,接力傳遞的文學革命暗語。
在經過不斷努力與數次社會運動之後,台灣不但在今年五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承認同性婚姻,也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那它的相關英文,你都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