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生下孩子,而是他準備好離開我:「順勢生產」改變我與孩子、身體的關係
「順勢生產」或「溫柔生產」近年來興起,這樣的產程改變的不只是母親的身體,更是與孩子間的關係。
「順勢生產」或「溫柔生產」近年來興起,這樣的產程改變的不只是母親的身體,更是與孩子間的關係。
臺灣有句俗諺:「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但面對分娩的緊張時刻, 1500 年前,中國古代婦女臨盆時不躺床上,幫助產婦安心生產的也不是醫生。古人以產婦為中心,由女性助產者環繞支持,度過生死大關。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貞德研究員,穿越時空,看看古代婦科醫學如何建構女人安胎、養胎、分娩的歷程,從中窺見身體與醫療的性別觀。
懷孕不是生病,生產也不是治療,醫院生產、居家生產、剖腹產、打減痛,拿到生產資料很容易,但當資訊爆炸,人人都想給你意見,作為母親,到底該怎麼辦?
助產學是歷史最悠久的生產專業,在歐美許多國家仍是主流的生產照護,如同2016年生產的凱特王妃,英國皇室新成員多由助產士接生。由助產士照顧低風險產婦,產科醫師處理緊急、複雜的孕產狀況,是國際間視為理想的分工與照護方式,但在台灣,助產學罕為人知,也常被視為落伍。
你對生產的想像,是不是總是痛苦不安呢?我們將上線「溫柔生產」專題,找醫師、紀錄片導演聊聊不同的生產可能。第二位,是亞東紀念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盧信芬。許多人談到產科醫療,想到剃陰毛、灌腸、剪會陰、推肚子,就為之卻步。我們也好奇,這些醫療行為,到了今日,在醫院端是否已有改善呢?
挫敗感是因為你真的在乎。感到挫敗並不等於你不夠好、你沒有天份、你不適合。所以請不要愚弄自己,如果這是你真心喜愛的事情,要接納挫折就只是過程中的一部份,它是你最好的朋友,顯現你正走在對的路上
這是一位職場母親從準備懷孕到剖腹生產一週前,寫下的職場紀實:努力工作為養孩子作好準備,卻因懷孕被職場逼退;帶孕求職時受盡冷眼,覓得派遣職後又擔心工作評價而不敢請假安胎;決定產後立即復職,家人朋友批評她「不負責任、不愛小孩」。
你以為生孩子一定要躺著生嗎?看看古代女人如何溫柔生產!
每當有產婦說:「若非必要,希望不要剪會陰。」醫護人員總是苦口婆心相勸:「剪會陰是怕你撕裂傷太嚴重,之後縫補和癒合都會很麻煩。」相信大家對這樣的回應一點都不陌生。事實上,會陰撕裂是可以避免、甚至可以完全不撕裂。
接下來的八個小時,是至今第一次感覺身體被扭轉、重擊、切割、打磨,生的驅力帶著頑強意志,透過子宮愈來愈強烈的收縮,顯現金剛石般的堅硬質地。生,原來真貼近死亡,無論是就嬰孩而言,或是對於母親來說,都是如此。
六月結婚的林志玲,近日又被報導「傳孕味」:穿搭就是遮肚子、派司機去台大領藥。大家紛紛揣測她將何時懷孕。也有人嘲笑「她還生得出來嗎?」在台灣當個大齡女子,從不容易。凍卵在前,試管在後,我們看似有好多選擇,但是仍擺脫不掉社會輿論與醫學但書。作為大齡女子,我們,真的享有所謂的女性生育自由嗎?
她們紀錄「助產師」這個幾乎被台灣人遺忘的職業,如何透過順勢、自然的技巧協助婦女生產,用攝影機拍下誕生的美好,也紀錄現代人對生命的期待、不安、恐懼⋯⋯。兩位導演帶著孩子一路走過獨立製片艱辛的過程,深感生小孩和生紀錄片都很有挑戰性、也很有成就感。
「皇家寶寶來了!」梅根王妃昨天順利完成生產,不同於凱特王妃選擇在聖瑪麗醫院,梅根決定以溫莎城堡附近的浮若閣摩爾小別墅作為生產地點。BBC 甚至特別製作了報導「在家生寶寶是什麼感覺?」,來說明什麼是居家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