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生活手記:紐約生活八年,看見世界之大,卻從未真正學會滿足
作者分享在紐約和瑞典生活的差異,發現慢下來的生活讓他學習到放下比較、接納遺憾。
作者分享在紐約和瑞典生活的差異,發現慢下來的生活讓他學習到放下比較、接納遺憾。
在瑞典的 Awkward Silence 文化下,應耐心尊重他人,保持自己的生活圈以建立友誼。
瑞典的 Lagom 文化解釋了瑞典人的低調、避免衝突,也反映出缺乏溝通與導正的結果。
瑞典婚姻雖然不流行,婚姻的價值卻比較純粹,每個人都夠堅強自立,有在一起的自由,也有離開的自由。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而生的社交距離規範,使餐飲業者流失客源,卻也導致更多人獨自用餐,促使「獨食文化」加速發展。瑞典與北京即有業者特別打造單人座位、甚至是單人餐廳,鼓勵消費者享受獨處、獨食的氛圍。
當然,在人類活動中,有兩個重要的相當具有廣泛性的性領域是基於疏離的、非個人的性和沒有情感關係的色情主義:賣春與色情片。兩者都是被物化與商業化的性,從而造成了距離與隔絕感。
在台灣,從國中、高中、大學,我們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在校園裡,但長時間的學習,並不代表學生就有能力面對變動快速的世界,除了學生的認真學之外,老師是否能正確的引導,才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瑞典老師們教的不是答案,而是找到答案的能力,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設計六星期的課程,就能讓學生感覺收獲多過於四年大學。(延伸閱讀:哈佛啓示錄:現在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要讓糟糕的關係變好,你可以選擇制定關於「可以接受的關係」的規則,或者是讓人們擁有離開的自由。因為擁有離開的自由,才能夠真的選擇在一起。
你覺得自己幸福嗎?2023 的世界幸福排名出爐,台灣位列亞洲第二,第一名還是蟬聯 6 年的北歐國家。
即便沒什麼「大事」要做,當煮飯、打掃成為日常行程時,我卻好像連正眼也不願意看他一眼,心裡馬不停蹄的想煮完飯、吃下它,然後奔向下個行程。可笑的是,來到這裡的生活根本沒什麼必帶行程,也沒有人在等待著我完成任何事情。正因為習慣忙碌,忙著趕行程、完成待辦事項,沒了計畫甚至要生出一堆行程餵養自己「好好生活」的需求。回過頭來,我卻無法享受於這些精心設計的行程之中。生活本身成了待辦事項,活著仿若成了義務。
總之,這支廣告裡說,真正的斯堪地那維亞文化並不存在,都是從世界各地複製而來的,譬如民主來自希臘、育嬰假是由瑞士提出、風力發電來自古波斯、自行車來自德國、甘草糖來自中國、仲夏節來自德國、瑞典肉丸來自土耳其、女性主義的強盛起源於美國的啟蒙運動。我覺得應該不會有任何公司笨到去做一支貶低所在國家的廣告,它只是強調從古維京時期的生活方式一直到近代,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居民(挪威、丹麥、瑞典)向來喜歡探索世界、吸收新知,並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形成獨特的自家文化。
增加性滿意度的訓練,除了廣為人知能助女人高潮、防男人早洩的「凱格爾運動」之外,還有這幾種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