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閃耀理論?當你發光,也能吸引相似的人事物,為自己建立正能量的多元人際網
無論我們用在哪個領域,「閃耀理論」的起點,就是拒絕比較和競爭心態,而要努力建立情誼和人脈。
無論我們用在哪個領域,「閃耀理論」的起點,就是拒絕比較和競爭心態,而要努力建立情誼和人脈。
MBTI 以榮格理論為基礎,將人分成 16 種不同性格型態,透過四個題目,就能知道你是哪一類!
根據「愛情三角理論」,最好的愛情應是穩定的,它包含了親密、激情與承諾。本篇為大家區分你的是迷戀還是?
我們的神經系統會分別在面對安全、危險以及威脅時,而執行不同的反應。看看本文的分類,你屬於哪一種?
孩子會從與爸媽的互動中,初步形成延續一生的人我概念與世界觀。我無意把這件事說得很困難,讓爸爸媽媽們望之卻步;不過,它確實也不簡單。父母在孩子出生至 1 歲的手忙腳亂階段,對於孩子的種種需求,除了要「身在」,也需要「心在」(「心」是你能正確解讀孩子需求的最佳工具!),成為可以讓孩子「靠著」、「依附」的安全港灣與基地。
你的愛情模式常常重蹈覆轍嗎?明明一直告訴自己,下次不可以再逃避,碰到問題時卻還是逃之夭夭?或者是,明明知道不能抓得太緊,要留點空間給另一半,卻又因為沒安全感而把對方嚇跑?親愛的,這一切很可能都和你的依戀形態有關。你是安全型、逃避型,還是焦慮型情人呢?用心理學來面對自己的問題,下一次,談一場更好的戀愛吧!(同場加映:越愛越小心翼翼?愛裡的不安全感)
「如果有一個人持續重複做同一件事情,為他帶來某種痛苦,那麼這個痛苦裡面,一定也為他帶來某種程度的滿足。」有時那個「言行不一」雖然會讓兩個人的衝突擴大,但某種程度上也保護了彼此不受傷。
如我們在文章一開始所說,研究者如今更傾向於認為,每個人的依戀類型都不是絕對的,而是在這個坐標軸上的某一個點。有的人在某個維度上的位置居中,所以他們會被認為是兩種類型的交叉;有的人在兩個維度上都居中,那麼他們被認為不屬於任何一種依戀類型。同時,這個位置也是可以浮動的,隨著自身經歷的變化,我們自身的迴避和憂慮水平都會發生變化。
真的知道自己是誰嗎?認識自己的能力,在心理學裡被稱為「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它是一個相對複雜的概念,美國組織心理學家 Tasha Eurich 將它的核心定義為一種清晰地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這種意願和能力包括了解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別人眼中的我們是怎樣的。
挑一個你最近做完夢且還記得的夢,先把這個寶貴的夢用文字書寫在 A4 大小的空白紙上,無論多小的細節都不要放過,詳實地記錄下來。如果你最近沒有記得的夢,準備一組記夢的工具,準備迎接今晚的夢境吧!
如果你曾遇到困難,而當時你對困難的詮釋是「假如我變好,就能改變了吧?」那麼你可能正陷入阿德勒所提到的「基本錯誤」(Basic mistakes),如何化解?如何走出陰霾?聽作者廖梓鈴怎麼說!
從事記憶研究多年的 Elizabeth Loftus 說,人類的記憶並不僅僅是對真實事件的總結,而更多是對他們「曾思考過的」、「被告知過」的及他們「所相信的」事件的總和。回憶是比我們想像中還要主觀的一樣東西,人的情緒、想像能力、信息出現的次數,以及身邊人的記憶,都會對我們的記憶產生影響。
父女關係,是女兒生命中第一段與男性建立的關係。在成長過程中,她會漸漸熟悉這一段與男性建立的關係模型,並將這其中的關係模式帶入未來與其他男性的關係中。小女孩會觀察父母與自己互動的方式,以及父母之間互動的方式。這些會成為她未來看待親密關係的基礎。
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必須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有一種無關優劣的「不同」。而在全世界六十多億人當中,你最需要知道的一個「不同」的人,就是你自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認知」。
要解答「為什麼不同關係中會有不同的自己」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重要他人,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有的一類存在,也是解開「哪個我才是我」的謎底的關鍵。我們的「重要他人」指的是誰呢?
《奧本海默》開出全球好票房,句句真實又震撼的台詞,不輸核爆場面令人深刻
內在小孩是什麼?大人更要知道內在小孩?諮商心理師蘇絢慧帶你認識內在小孩,愛自己從理解、認識自己開始。
內在孩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所討論,1940 年首次出版《兒童原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 中,以 child within 指稱兒童原型,他研究自己內在著孩子般的情感後而提出。第一位正式使用「內在小孩」(inner child)的則是米西迪(Missildine),在 1963 年於《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書所提及。
你也許聽過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但該如何用這個理論來解釋家人間又親密又陌生的關係?用冰山理論圖解親子關係,讓家庭中的每個人更了解彼此!
心理學家發現,原來在嬰幼兒時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好或不好,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心智發展、自信心、挫折忍受度,以及多年後的戀愛與婚姻幸福。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在二十年後變成恐怖情人,現在、此時、此刻,就要開始與寶寶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情緒恢復力》中告訴我們,若要提高恢復力,就必須以不同以往的觀點去看待事物。這裡試著重新思考看看。我們的心情或情緒,真的源自於生活周遭的事件嗎?
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孩子,可能會因為不理解而自責、難過、討厭自己,更可能在同儕之中被排擠與欺負,性別平等教育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認識這個世界上有更多的可能性,不要因為「差異」而用異樣眼光看待自己周遭的人。進一步來說,其實許多大人對「性別」的具體模樣也是一知半解,而我始終相信要讓這個世界更為平等、美好,其中一種方法便是持續地去理解與認識那些我們還不熟悉的世界,邀請你從這篇文章開始,認識更多與我們不同的生命。
身處性別光譜兩極的「男性」與「女性」,人們日復一日地透過性別操演來練習此理想的兩性原型。卻僅能在一回回後明白自己與其距離終遙,墮入永恆的擬近與挫敗裡。既然光譜的兩端都僅是性別角色的幻覺,而坐於光譜上的任何一點,都只如困陷於兩頭死巷中的遊人,永無自由之日。不論是「陰柔的男性」或是「陽剛的女性」,都再再加強著性別氣質與性別的無稽勾連。即便「跨性別」一詞,仍是鞏固了終極的二元價值。若本無限無界,又何言「跨越」?對我來說,「其他」意味著新的可能,一種超脫二元死巷的全然自由。在巴特勒的語彙中,這便是「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