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好友、另一半患憂鬱症怎麼辦?致陪伴者:設立界線,別忘了照顧自己
「我的朋友得了憂鬱症,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這是身為助人工作者,常被問的問題。究竟我們能做什麼?
「我的朋友得了憂鬱症,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這是身為助人工作者,常被問的問題。究竟我們能做什麼?
如果你還是很難擺脫身為職業父母的罪惡感,請記得,這種罪惡感絕大部分是因為文化造成的。
目前台灣的托育市場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到府保母人數遠遠不足,但其實兩歲以上的小朋友,可能只是需要有人陪伴,甚至透過遊戲互動學習,所以由陪玩夥伴來補足這方面的人力缺口,除了提供爸媽另一種彈性的育兒支援,也讓更多幼保幼教相關科系的學生累積與幼兒互動的經驗。
身邊的人生病,覺得心疼卻又不知從何關心起嗎?心理師給你 5 個方向,讓照顧與關懷不再感覺困難。
拔麻們,您是否是低頭族父母呢?工作、家庭、生活各種忙碌,讓您在育兒時,常常「人在心不在」嗎?面對層出不窮的各種教養策略,感到無所適從嗎?這個風靡全球的正念育兒術相信能為拔麻們的育兒路帶來新的啟發!
當我們對另一半表達負面意見時,通常有兩種方式:抱怨(complaint)與指責(criticize)。同為負面評價,它們的性質卻截然不同,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也不同。Gottman 的研究指出,指責是導致伴侶分手的一個主要原因,抱怨則不是;指責是消極而值得警惕的,但抱怨在一定的條件下,卻可能是積極而具建設性的。為什麼它們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高敏感者容易被說情緒化、不開朗、難相處,但這樣的他們同時也體貼、照顧他人、有豐富的想法與有趣的靈魂!
“那個…來了”,生理期來臨,女人們如臨大敵,出門要檢查裝備是否準備妥當,衛生棉、護墊、止痛藥等,缺一不可。也許妳還不知道,在中醫上,調養身體最好的時機就是在生理期呢!
Netflix 原創影集《性/生活》引起高度討論。這齣限制級美劇,以女性視角,探討對慾望的需求與自我的追尋。
從鐘鉉憂鬱症、太妍坦承治療憂鬱中,到韓國女團 TWICE Mina 確診焦慮症,當心愛的人心理生病了,我們總措手不及。親愛的,如果你也想幫助他們找回對世界的相信,卻苦無頭緒,寫給你 8 個陪伴方法,我們一起好 好走過療癒的旅程。
他人的情緒未必你的責任,我們自己有自己的課題要做,記得要與罪惡感好好分離,就從「情緒修復偏差」開始!
Emily 說:「智障人士是否一定要和家長對立?其實不是,而是家長為什麼對我們沒有信心?其實是大社會以為我們不行,用了大部分的時間看著我們不行的事情,沒有用足夠的時間看我們可以實踐的東西。」
家,是兩人的,走過才知道不簡單,更應該珍惜得來不易的幸福。勇敢講出來,家,本來就是討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