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夢想,很糟糕嗎:為什麼我總是找不到想做的事?
剛投入社會或已在職場打滾一段時間的你,是否也曾迷茫地想著這個問題:「如何找到我想做的事情?」「如何找到我想要的工作?」、「我對什麼有興趣?」我觀察到這似乎是人生必經之路,有人可以順利在迷茫疑惑中找到解答;有人則是到了某個年齡才開始思考這件事,不管你是屬於哪一種,今天的文章會和你分享找不到熱情的原因及如何找到熱情及你想做的事情。
剛投入社會或已在職場打滾一段時間的你,是否也曾迷茫地想著這個問題:「如何找到我想做的事情?」「如何找到我想要的工作?」、「我對什麼有興趣?」我觀察到這似乎是人生必經之路,有人可以順利在迷茫疑惑中找到解答;有人則是到了某個年齡才開始思考這件事,不管你是屬於哪一種,今天的文章會和你分享找不到熱情的原因及如何找到熱情及你想做的事情。
心理學家 Paul J. Silvia 把興趣稱為「知識型的情緒」,能引發我們對「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緒。比如,困惑、驚奇、敬畏都屬於知識型的情緒,他們都指引人們去知道更多。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促進我們學習和探索。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興趣也可以平衡人們對不確定性的負面感受。
30 歲上下的確是迷茫的高發期——成家立業的壓力已經來到,我們卻還既沒能滿足他人的期待,又尚未能找到自己。青年的議題還沒有得到處理,中年的議題已經提前到來。不知道讀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正在迷茫中,希望它能對你有所啟發。
對現代人來說,30 歲似乎是個很重要的檢視點。一句「三十而立」像咒語一樣,當你接近這個年紀,那些社會上刻板的標準,像海浪一樣,透過他人的嘴和各種大眾傳播的內容,一波波向你襲來,打中你內在最沒自信的部份。
中國父母「雞娃」的後果,是孩子得了「空心病」。精神科醫師歸納、《神隱少女》無臉男形象分析,帶你看優秀高材生內心的空洞與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