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天生勇敢,勇氣是可以練習的」3 步驟重寫自己:如何詮釋過去會影響現在的你
你對自己的經驗下了什麼樣的定義?生活裡發生的每件事,你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故事版本。
你對自己的經驗下了什麼樣的定義?生活裡發生的每件事,你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故事版本。
每一個人的刻骨銘心裡,都有一首蔡健雅,那些被愛情糟蹋過的日子慶幸有她。或許你也曾在 KTV 唱著《無底洞》悼念情人,一首《雙棲動物》不知道陪你流亡過多少失眠的夜。
告白是一門大學問!怎麼說才能打動人呢?今天希平方就來傳授幾招給大家嚕!
任明信說著「我已經當過人了,可以是別的東西沒關係。」的時候,空氣像是深吸了一個飽滿的呼吸。擅長接話的我在一刻恍若隔世,感覺滄啞。他無爭,無常,無所居,所以我以為,他是宇宙托孤的一個譬喻,他也可是曾經綻放一刻的詩句,可以是曾停留在別人肩上的一只快樂的蝶,是神,是靈,是魂,是魄,是他,是別人。
有時我們會有意識地去表達這種不信任,比如直接拒絕來自伴侶的愛;而有時對愛的抗拒是無意識的,例如有人真的認為從沒有人愛過自己,並為此感到悲傷——但其實這不符合事實,對方受潛意識驅動,主動屏蔽了所有愛自己的人。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會解釋「難以接受愛」背後的原因、哪些人會難以接受愛,以及如何讓自己學著去接受伴侶的愛。
剛投入社會或已在職場打滾一段時間的你,是否也曾迷茫地想著這個問題:「如何找到我想做的事情?」「如何找到我想要的工作?」、「我對什麼有興趣?」我觀察到這似乎是人生必經之路,有人可以順利在迷茫疑惑中找到解答;有人則是到了某個年齡才開始思考這件事,不管你是屬於哪一種,今天的文章會和你分享找不到熱情的原因及如何找到熱情及你想做的事情。
心理學家 Paul J. Silvia 把興趣稱為「知識型的情緒」,能引發我們對「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緒。比如,困惑、驚奇、敬畏都屬於知識型的情緒,他們都指引人們去知道更多。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促進我們學習和探索。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興趣也可以平衡人們對不確定性的負面感受。
你曾經跟朋友抱怨說,網路和社群媒體讓你無法專注,阻礙你找到真實的自己,甚至覺得被社群媒體制約嗎?美國科技內容網站 The Verge 的資深編輯 Paul Miller 26 歲時,就有這樣的困擾,他說:「 那時我在找尋人生的方向,但是我覺得一切都來得太多太快了,我面臨青年危機,所謂人生四分之一的 25 歲危機,當時我覺得自己徹底被社群媒體打敗。」
說出自己的困難又怎麼樣呢?除了又一次提醒了我自己是個沒有能力、技不如人的人,也沒什麼用。倒也不是沒想過跟相熟的朋友聊聊,但就是張不開嘴,可能就是覺得和自己的「人設」有點不搭吧。
你的存在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重,但或許就是因為接受了自己的渺小與輕盈,才能更謙卑放開心、更珍惜每一次相遇、更看開每一次的不如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