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冒犯他人,你有「微歧視」嗎?「察覺、溝通、反思」3 招擺脫日常歧視
怎麼應對日常「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察覺、溝通、反思」3 招擺脫日常歧視。
怎麼應對日常「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察覺、溝通、反思」3 招擺脫日常歧視。
面對勞動力短缺問題,國際企業從世代共融著手:日本豐田 Toyota 打破年齡歧視、美國 UPS 支持夜班制家庭照顧者。
從瑞典產假政策,對比台灣職場環境,看見無形的性別歧視。
以年齡評斷他人,甚至出現年齡歧視,可能是受到縱向社會影響,本文提供應對這類情況的三個方式。
77 % 工作者面試被問婚育計畫!2023 女人迷多元共融白皮書,揭職場婚育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
他從性侵害是「一方不願意,卻被無視拒絕的意願」切入,指出「伴侶之間也算性侵」、「男性也會被性侵」。
作者 Hisnyi Chen 曾為我們帶來紐約性工作者的第一手報導,移民婦女美國夢的破碎;我們也曾報導孟加拉性工作者的真實人生,離開妓院之後就沒有家了;這次作者 Kanghao 在談過越南妹的污名建構後,想來聊聊越南性工作者在台灣更深的污名。
這個月我們邀請作者 KangHao 撰寫【女巫專文】,一同聊女人在這時代的的禁錮與破界,在討論性別身份與種族議題延伸出的性工作困境同時,他把電影的議題歸回觀影者,人人都有可能是介入議題的那一支手,燃起遠方生命繼續生存的動能。
他們真的自負是唯一優秀人種嗎?真的瞧不起其他種族嗎?摸著良心,我必須大聲地替德國人伸張:德國是個重視人權、強調平等、扶弱濟貧的國家。這是事實,但是八千萬個德國人,除了是科技和經濟強國外,給予外國人到底是什麼印象呢?
《Barbie 芭比》席捲全球,導演葛莉塔・潔薇扭轉芭比「讓女權倒退」形象,打造新一代平權大使。
凱薩琳強生 : 「女性能在太空總署做事,不是因為我們穿裙子,而是我們戴眼鏡。」 “ They let women do some things in NASA, and it’s not because we wear skirts. It’s because we wear glasses.”
許多人在台灣歧視東南亞,我在澳洲被柬埔寨人歧視,實際上歧視無所不在,但是這一年的移工角色轉換帶給自己許多思想衝擊,更尊重每個職業背後的辛酸,不再用薪水的價格去定義執業的價值,也不再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待跟自己不同階層的工作,甚至也激發了自己做更多嘗試的可能性。
要這個世界改變,還不如先改變自己。唯有你不對自己設限,你才有可能讓自己接觸到全世界;你唯有尊重每一個人,才能夠讓每一個人更自在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這個世界才會更平等。
對肥胖者而言什麼叫做不公平?不是在於社會不了解肥胖者的肥法,而是在於這個社會不尊重別人的活法。
若我們不自覺在交朋友時就先入為主的導入國籍上的差異,而當身處異鄉的時候又不去努力突破同溫層,去探索與其他國家的人們交友的可能性,那麼到最後,我們可能就此錯過他們所替自己帶來的火花了,更別提我們也能給他們不同的精彩了。
高盛的女性高管離職一事引發熱議,背後隱藏什麼性別歧視現象?「進入了職場以後,我才發現性別歧視無所不在。」
如何打擊無意識偏見?透過「反事實思考」重建思維,讓我們一起消除刻板印象與盲點!
年紀大了還想另找工作怎麼辦?經驗與能力比年齡更重要,別忘了提及學習成果、強調經驗與目標職位的關聯!
職場媽媽遭歧視,難兼顧事業與家庭?要女性重返職場,男性要參與、休假與托育福利得普及!
韓國出生率全球最低,性別不平等、性別歧視、性剝削危害,讓韓國女性不敢生、也不想生。
女性遭遇職場年齡歧視,心態可以怎麼調整?掌握優勢發揮實力,不讓偏見打敗!
Meta 演算法遭人權組織指控存在偏見,重度倚賴演算法的我們,應該怎麼面對?
台大學生的歧視言論延燒至今,筆者帶大家回頭思考,在責難學生之前,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近期台大經濟系學會候選人歧視言論鬧得沸沸揚揚,筆者從美國就學的經驗中,分享消弭歧視的最佳方法,邀請讀者一起學會同理。
AI 時代來臨,讓台灣看見更多「國際化」的可能,但缺乏多元的訓練數據,會引發更嚴重的歧視、偏見。
奧斯卡致力想擺脫「奧斯卡太白」的標籤,推動多元共融,但好萊塢持續百年的歷史結構重擔,讓改變來得更艱難。
全台最大女力內容媒體社群女人迷發布 2020 年至 2023 年疫情後台灣女性生活現況與期待調查結果,發現有高達 94% 受訪者表示「年齡差異」與「單身歧視」現象仍存在。
卡達世界盃落幕,場上焦點除了梅西,就是今年以 8 顆進球拿下金靴獎的 23 歲球員「姆巴佩」。究竟在他看似一帆風順的職涯裡,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辛呢?
國外記者因身穿彩虹衣而被卡達世界盃體育館的安保人員攔下,並拘留 25 分鐘。
台灣國會女性立委比例亞洲第一,然而當我們爬梳台灣政治人物「歧視女性言論」歷史,卻是不分政黨持續發生。
社會價值觀令女性對於年齡與身份有諸多限制與煩惱,想打破框架,就要先看懂那些框框,釐清焦慮成因。
阿翰家樂福廣告爭議,阮月嬌角色是可愛幽默,還是加深刻板印象?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拉丁裔演員為什麼不可以演《白雪公主》?不是「取代」白人,而是其他族群也可以成為迪士尼王子或公主。
女人迷性別脫口秀邀請到「脫口秀教母」黃小胖,身為喜劇演員中少數的女性,這些年她遇到了什麼性別框架?
從紐約大學的泰勒絲的致詞,看回台科大校友總會理事長蔡侑霖於畢典上的爆走發言,我們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