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滿足我們期待的父母之愛:何不勇於幻滅,讓自己成長?
面對家庭關係,我們要如何不再對父母抱有期待,自己能成為生命的掌舵者?來聽吳東彥心理師怎麼談原生家庭!
面對家庭關係,我們要如何不再對父母抱有期待,自己能成為生命的掌舵者?來聽吳東彥心理師怎麼談原生家庭!
當孩子的志向,無法符合父母的期望時,怎麼辦?為避免彼此「硬碰硬」,為消弭彼此無謂的傷害,任教建中 40 年的陳美儒,以「事緩則圓」為最佳原則。
無論別人怎麼評價自己,最重要的始終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再親密的人也無法擁有你的人生。
我們有可能因為期待忽略了對方真實的樣子,並因此頻頻感到失望。比如,你一直期待一個溫柔體貼的伴侶,希望自己的伴侶朝這個方向努力。但事實上他可能木訥或過於理性。他很愛你,但不太會用溫柔體貼的方式愛你。你因此失望,覺得對方不夠努力,但對當下的他來說,你的期待或許的確不夠合理(Jacobson, 2018)。
你有沒有這些煩惱呢?「我日復一日過著往返於公司和住家的刻板生活。」「我沒有興趣嗜好,所以假日總是不知道要做什麼,時間很多。」「什麼新刺激也沒有,一年一下子就過去了。」如果你因為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無聊,我建議你養成習慣「採取令自己雀躍期待的行動」。
小王子的故事,講的其實就像人生的故事。每一次的迷航,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停留,每一次的離別,都是我們人生中的必經時刻。從小王子裡頭看人生的六個關係練習,感受自己的存在,去成為某個人生命裡的玫瑰,去豢養與被豢養,去學著笑著離別。
所謂「真誠興趣」,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對於伴侶的內在世界(inner life)是否有足夠的、持續的好奇心。比如,他今天發生了什麼?心情如何?他有什麼夢想和目標?曾經發生過什麼改變一生的事件?他為什麼會做出某項決定?在那些外界認可的成功光環背後,他遭遇過哪些苦難?付出了哪些努力?以及,對於那些你們共同經歷的體驗,他是如何感受的?
父母有他們自己的成長背景和人生經歷,其實很難被改變。然而我們真的需要他改變嗎?為什麼他有義務要為我們改變呢?也許真正要改變的,是我們期待父母贊成我們、為我們而改變的願望。
體育界也好,藝術界也好,無論是唱歌還是搞笑,找到自己擅長的地方,就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所以,對情場裹足不前的人,也要專注在自己的強項、長處才好。找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優點,養成即刻行動力,便能穩定發展戀愛關係。
在 2021 東京奧運中,台灣羽球選手戴資穎奪得銀牌。對於沒能拿到金牌的扼腕,辛度安慰戴資穎說⋯⋯
好孩子的定義是什麼?活在父母的期待下,天天戴著面具卻反而讓心裡生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