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性暴力的迷思:她當時為什麼不反抗?聆聽當事人的心理糾結,避免二次傷害!
有人會問性暴力受害者為何不反抗?這種質疑的背後需要考量當事人的心境和說出口後是否有人願意相信。
有人會問性暴力受害者為何不反抗?這種質疑的背後需要考量當事人的心境和說出口後是否有人願意相信。
台灣近期爆發 #MeToo 運動,許多受害者勇敢說出職場性騷擾的經歷。心理師分析面對性暴力時的三大反應,讓旁觀者能更好地了解他們的處境與陪伴他們。
對性侵、霸凌被害人來說,社會比加害人恐怖太多了!我們帶給被害人的傷害,遠遠大於那些性侵和肢體霸凌本身
生長過程,是否經歷過父母言語霸凌?長大後,傷口陪著你長大,至今還走不出疼痛?讓我們透過諒解擁抱自己。
為什麼親密關係暴力的受害者,會選擇沉默?停止檢討受害者,因為他們的每一次倖存,都是劫後餘生。
因錯誤的資訊以及大眾對躁鬱症的誤解,讓病患除了身心俱疲外,更背負了許多莫需有的罪名,更在台灣新聞的粗糙報導、媒體大肆渲染下,常讓民眾把「持械兇殺案」、「隨機攻擊事件」跟「躁鬱症發作」掛勾,於是,「躁鬱症 = 神經病」、「躁鬱症很可怕,會有嚴重暴力行為」便成為一般人對躁鬱患者的污名化跟標籤。
在許多案例中,言語暴力均升級為肢體暴力。起初傷人者會辯稱是「不小心」推撞對方,之後變本加厲,肆無忌憚地拳打腳踢。一位受害女性表示,每次她與丈夫站在一起時,譬如在看地圖,他都會踩在她的腳上。她抱怨時,丈夫會擺出一副驚訝的模樣,好像完全沒注意到似的,但這種情況卻一而再、再而三發生。
你處在親密關係暴力裡,卻沒有自覺嗎?沒有人有權力控制你的自由,從威脅到經濟虐待,介紹八個暴力特徵給你,我們都值得更好地被對待。
享受獨處、跟自己待著,讓思緒散漫地飄一會兒。透過這個過程,人可以好好修復自己的精神能量。
歷史上,強暴向來是戰爭中很常見的行為,勝者會強暴敗者。背後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強暴與戰爭都是由相同的陽剛價值觀推動,戰士普遍屈服於前文所述的男性社會化。此外,許多征服者是在戰鬥結束之後進行強暴,而不是在戰鬥期間,因為性暴力是為了減緩壓力與攻擊性,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你有時也會懷疑,是不是自己有點奇怪,因為你和他們的關係並不像那些明顯有虐待性的關係——他們並不會打你,甚至有些時候好像是很保護你,或者是「為你好」。你不知道你是不是有權利去不滿。你好像有想要反抗的衝動,但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要反抗什麼。
很多人不太理解「非暴力」溝通這個名稱。因為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溝通是帶著暴力的,所以看到「非暴力」三個字,要嘛第一時間就很排斥,要嘛認為這樣的課程與自己無關。然而,這三個字在我聽起來卻覺得熟悉且親切。因為我長期受這方面的訓練,在面對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時,非常容易偵察到許多語言背後所隱藏著濃烈的攻擊性,也很清楚哪些對話會出現問題……
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被責罵、被嫌棄;覺得丈夫和他的家人處處針對,每天壓力都好大,好想逃離這樣的生活。但是,言語上的暴力,可以作為離婚的理由嗎?
性作為一個充滿禁忌、難以啟齒的話題,讓許多親密關係暴力受害者不易揭露自己受到性方面的壓迫與暴力。當性與身體變成一種生存的工具,對於倖存者的自尊與自我形象來說,造成了甚麼影響?這樣的氛圍下,如何支持遭受親密關係性暴力的倖存者創傷復原,或者進一步察覺遭受「為存活的性交」壓迫的親密關係暴力之倖存者,也會是助人工作者、倡議者、研究者面臨的挑戰之一。
曖昧的兩個人,卻無法進入下一個感情階段,是不是兩人之間還缺少些什麼?讓作家海苔熊用心理學告訴你⋯⋯
本文透過兩部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選片,揭示親密關係暴力議題,同時反思受害者與被害者的交互關係。
世紀審判是一部沒有英雄的電影,我們的強尼不是全然的好人,而安柏亦不是全然的瘋女人,兩邊皆為受害者。
台灣每 5 名婦女就有 1 人曾遭受親密伴侶暴力,如果你發現身邊的人受到暴力威脅,你可以做些什麼?
明明追求的時候甜言蜜語,卻在確認關係之後開始頤指氣使,以愛之名,行操控之實——這可能是自戀型人格。
為什麼人會做出暴力行為?《怪癖心理學》:除了證明自己是支配者,也享受對方服從自己的快感。
迎接 Me Too 運動掀起的全新時代。詢問有女兒的爸媽們最擔心什麼的話,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性暴力」。當然男性也可能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但不管怎麼說,女性所遭遇的環境更危險,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
從 2015 年至今,強尼戴普與前妻安柏赫德的家暴事件,風波不斷。最初以受害者身份現身的安柏赫德,如今反而被指控為加害者。藉此事件,讓我們來討論男性受害者困境,以及怎麼看待 #MeToo 運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吧!
就像大家將兒童虐待與體罰分開看一樣,大家也經常將孩童暴力與成人暴力區分開來。而父母普遍將子女視為所有物,只要認為有必要,就可以對他們行使暴力。然而,有無數研究指責,體罰非但毫無教育效果,反倒會使暴力內化,造成人格扭曲,也只會引起孩子的恐懼,不會促使他們反省。
家庭暴力是難以察覺的傷。
本週要聊的性別英語主題是「性別暴力」。性別暴力的英文是 gender violence 或 gender-based violence(GBV),原則上只要牽涉到對方性別所進行的施暴及歧視行為,就算是性別暴力,而且無論是精神折磨或肢體暴力都算在內,因此包含的範圍其實非常廣。
親密關係暴力在網路上衍伸出「散佈對方裸照或私密影像作為威脅、恐嚇」的新型態,國外稱之為 Revenge porn,台灣目前暫時通譯為復仇式色情,不過因裸照不等於色情,女人迷在此暫譯為「復仇式私密影像散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