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口說說,卻讓對方暴怒?每個人都該學習的「非暴力」溝通法
很多人不太理解「非暴力」溝通這個名稱。因為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溝通是帶著暴力的,所以看到「非暴力」三個字,要嘛第一時間就很排斥,要嘛認為這樣的課程與自己無關。然而,這三個字在我聽起來卻覺得熟悉且親切。因為我長期受這方面的訓練,在面對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時,非常容易偵察到許多語言背後所隱藏著濃烈的攻擊性,也很清楚哪些對話會出現問題……
很多人不太理解「非暴力」溝通這個名稱。因為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溝通是帶著暴力的,所以看到「非暴力」三個字,要嘛第一時間就很排斥,要嘛認為這樣的課程與自己無關。然而,這三個字在我聽起來卻覺得熟悉且親切。因為我長期受這方面的訓練,在面對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時,非常容易偵察到許多語言背後所隱藏著濃烈的攻擊性,也很清楚哪些對話會出現問題……
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被責罵、被嫌棄;覺得丈夫和他的家人處處針對,每天壓力都好大,好想逃離這樣的生活。但是,言語上的暴力,可以作為離婚的理由嗎?
本週要聊的性別英語主題是「性別暴力」。性別暴力的英文是 gender violence 或 gender-based violence(GBV),原則上只要牽涉到對方性別所進行的施暴及歧視行為,就算是性別暴力,而且無論是精神折磨或肢體暴力都算在內,因此包含的範圍其實非常廣。
在許多案例中,言語暴力均升級為肢體暴力。起初傷人者會辯稱是「不小心」推撞對方,之後變本加厲,肆無忌憚地拳打腳踢。一位受害女性表示,每次她與丈夫站在一起時,譬如在看地圖,他都會踩在她的腳上。她抱怨時,丈夫會擺出一副驚訝的模樣,好像完全沒注意到似的,但這種情況卻一而再、再而三發生。
你有時也會懷疑,是不是自己有點奇怪,因為你和他們的關係並不像那些明顯有虐待性的關係——他們並不會打你,甚至有些時候好像是很保護你,或者是「為你好」。你不知道你是不是有權利去不滿。你好像有想要反抗的衝動,但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要反抗什麼。
因錯誤的資訊以及大眾對躁鬱症的誤解,讓病患除了身心俱疲外,更背負了許多莫需有的罪名,更在台灣新聞的粗糙報導、媒體大肆渲染下,常讓民眾把「持械兇殺案」、「隨機攻擊事件」跟「躁鬱症發作」掛勾,於是,「躁鬱症 = 神經病」、「躁鬱症很可怕,會有嚴重暴力行為」便成為一般人對躁鬱患者的污名化跟標籤。
性作為一個充滿禁忌、難以啟齒的話題,讓許多親密關係暴力受害者不易揭露自己受到性方面的壓迫與暴力。當性與身體變成一種生存的工具,對於倖存者的自尊與自我形象來說,造成了甚麼影響?這樣的氛圍下,如何支持遭受親密關係性暴力的倖存者創傷復原,或者進一步察覺遭受「為存活的性交」壓迫的親密關係暴力之倖存者,也會是助人工作者、倡議者、研究者面臨的挑戰之一。
家庭暴力是難以察覺的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