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怪物》影評:校園霸凌開啟的青澀之戀,如何死於日本性別偏見與集體主義
《怪物》探討男同志成長困境、家庭關係、霸凌等議題,也傳遞了無論我們是何種樣貌,都能好好被愛的心願。
《怪物》探討男同志成長困境、家庭關係、霸凌等議題,也傳遞了無論我們是何種樣貌,都能好好被愛的心願。
是枝裕和最新電影《怪物》解析,誠實面對心中怪物,沒有全知視角,生與死皆是啟程與抵達。
融入人文關懷、探討家庭的題材,是導演「是枝裕和」的標誌性風格,除了《嬰兒轉運站》,這些也值得一看!
是枝裕和以《小偷家族》在坎城影展拿下金棕櫚獎之後,今年帶來最新力作《真實》(英文片名:The Truth),此部作品改編自導演是枝裕和 2003 年未釋出的劇本,更找來法國傳奇女星凱薩琳丹妮芙及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同台飆戲,共同創造出一場充滿張力及情緒豐沛的家庭衝突故事。
日本 2018 年最具代表性電影《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親自撰寫小說版!徹底補完電影中未曾提及的人際關係,隱藏在文字中的溫暖,值得細細體悟。
不論是遇到多麼不幸的事,我還是認為某個地方會留下一盞燈的。當然,幸福也不會一直連續不斷,當自己走到死巷時,不要只看著沒有出路的地方,可以試著稍微退一步;有了這樣的餘裕,就不會覺得人生那麼一無是處。時至今日,我仍然這麼認為。
食物透過味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的接觸,再加以情感的調味,總有幾道菜色是深植在我們的記憶深處,難以遺忘。從記憶庫裡再次撈起,它早已不只是一道食物,而是一樁事件的聯想、一個人的代名詞、一張人生風景畫的符號,一段記憶的導火線。
那天清晨,火車往神奈川縣的茅崎駛去時,我沒想過兩小時後會聽到這個答案。我以為是枝裕和是個關心社會的導演,忖想今次訪問大概會談及對小人物的關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對社會不公的控訴──總之一個藝術家該如何關心社會,就談他如何關心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