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孩子喬不攏?媽媽經驗:教養不是單選題,而是開放問答
想必帶過孩子的人都明白,面對教養有很多的突發狀況需要馬上處理,在大多數之狀況裡我們都盡力了,我們希望被另外一半欣賞和肯定。教養如同穿搭有風格上的差異,風格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否之問題,所以還是穿自己喜歡的風格,走自己擅長之路線為長久之計,唯有打從心裡學會欣賞自己和伴侶在為人處事上的優點,以及真正接納自己和伴侶在性格上的不足之處,親子關係才不會處處是壓力,畢竟我們每天每天都要生活在一起啊~
想必帶過孩子的人都明白,面對教養有很多的突發狀況需要馬上處理,在大多數之狀況裡我們都盡力了,我們希望被另外一半欣賞和肯定。教養如同穿搭有風格上的差異,風格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否之問題,所以還是穿自己喜歡的風格,走自己擅長之路線為長久之計,唯有打從心裡學會欣賞自己和伴侶在為人處事上的優點,以及真正接納自己和伴侶在性格上的不足之處,親子關係才不會處處是壓力,畢竟我們每天每天都要生活在一起啊~
如果把「恰恰好的教養態度」視為一種「美好的事物」,那我以精神分析的視角想強調的,不過是:美好的事物,也許是一種「非全好全壞,亦非好壞各半,卻是在某種直覺與深思熟慮之下的,以『看見孩子的慾望』為基礎來『朝向真愛』」的教養。
你拼命地想對孩子好,是因為他們真的需要,還是你想填補自己過去沒有過的童年?阿德勒教養學想告訴你的是,應該給彼此在物質和心理上都「負擔得起」的生活。
若孩子變得予取予求,要如何設立標準?如何在「尊重需求」及「不過份放縱」之間取得平衡?阿德勒正向教養學給你一點思考方向與可能的解決方法。
回想起幼年時期,你是否曾覺得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喜歡套用這種句型:「把你的玩具借我,不然就不跟你玩」?
此前的研究大多認為,理想的教養模式是父母在「回應」和「要求」兩個方面的程度都比較高,即父母一方面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對孩子的需求進行回應,而不是漠視、放縱;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擁有責任心與獨立的人格。這樣培養出的孩子普遍具有較高的自我評價,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較高的安全感。
王宏哲教養觀傳授。其實,分析孩子的個性不難,只有四種:像爸爸、像媽媽、像爸爸+媽媽、不像爸爸也不像媽媽。而且,孩子也會像一面鏡子,讓你看見自己。
有一類孩子,對外界環境很敏感,明明是「小事」反應卻很大,情緒很易激動⋯⋯你認識這樣的孩子嗎?還是你的孩子就是這樣?心理學學者 Dr. Michael Pluess 將這種高敏感孩子稱之為「蘭花型」。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身心俱疲腦袋停不下來,那麼你很可能是高敏感族群,而高敏人需要的是「特別的休息」⋯⋯
「我的家庭真可愛」這首歌,雖然能琅琅上口,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未必是件容易的事。家庭教養,關於家長怎麼管教孩子,也關於孩子如何看待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