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疲力盡,依然無法拒絕他人的越界」關係心理學:沒必要的事,不需要傾注自己的關心與能量
每個人都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在人生中有屬於自己的責任,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過人生;同樣地,我們也無法代替他人過人生。
每個人都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在人生中有屬於自己的責任,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過人生;同樣地,我們也無法代替他人過人生。
在溝通中保持目標感,把「我的目標」轉化為「我們的方案」。用一個標準句式來說:「我們有一個目標要達成,對此,我有一個方案。」
「害怕被拒絕」的恐懼讓你錯失了許多人生機會?人不是由「拒絕」被定義,而是由「被拒絕後的反應」來定義!
總是害怕拒絕別人?擔心說出「不」字之後,會破壞了人際關係?本文提供 5 種不傷感情的拒絕撇步。
當你被拒絕時,怎麼辦?心理學家教你認識這個「被拒千里的思考陷阱」,而後迎來美妙的「頓悟時刻」。
「因為害怕而持續讓步,換到的只是暫時的焦慮解除,與往後更多的害怕。但並不是愛。」如果你一直以來都讓愛情/親情/工作等等人際關係綁架你的人生,或許你該思考你內心有什麼樣的恐懼,讓自己變成一個有委屈,卻不敢說出來的人?
身邊有憂鬱的朋友,該如何表達我們的愛與關心?該怎麼做才能最有效、最不傷人、最無壓力地給予支援?
當我們對另一半表達負面意見時,通常有兩種方式:抱怨(complaint)與指責(criticize)。同為負面評價,它們的性質卻截然不同,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也不同。Gottman 的研究指出,指責是導致伴侶分手的一個主要原因,抱怨則不是;指責是消極而值得警惕的,但抱怨在一定的條件下,卻可能是積極而具建設性的。為什麼它們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要開口拒絕別人的告白,是許多人苦惱的問題,特別是當你不希望破壞雙方的關係,也不願給對方留任何希望,往往會需要有所取捨。最近,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正在推廣新情感教育課程,其中的一個單元,正是在教導孩子「告白與拒絕」:試教課堂上,老師邀請國中的孩子寫下一封「最不傷害友情」的拒絕信
喜歡搞曖昧的人,心理在想些什麼?從心理學看哪些人容易模糊地解釋關係,人們為什麼喜歡曖昧,而我們又能如何以此建立理想關係?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需要拒絕他人的事情,若不拒絕,可能我們就會累死。若要拒絕,該採用什麼方式,又該怎樣去表達呢?首先,要拒絕,得有一個恰當而充分的理由。如果你的理由充分,拒絕自然有說服力;相反的,若是理由不夠充分,或者不恰當,便會造成尷尬。
被拒絕的滋味當然不好受。你需要允許自己因為被拒絕而感到鬱悶、失望,甚至怨恨。但最重要的還是盡快從「被拒絕」的痛苦中走出來,準備下一次約會。多多邀約,成功率才會變高哦!
如果世界上沒有責任、沒有義務、沒有生存壓力、也沒有社會競爭、也沒有其他人的互相比較,壓力一定會小很多。就像我們看著還在牙牙學語的嬰幼兒一樣,他們只要吃飽喝足,看起來似乎也沒有什麼壓力似的。但是一旦開始漸漸懂事,壓力就不曾離開過,甚至會越來越重。即使我們短暫讓自己放假,放下手機電腦,也放下了責任義務,或者拋家棄子,怎麼收假後回到現實,壓力還是依然存在?
「拒絕」之所以令人難以接受,是因為我們覺得:如果你斷然拒絕我,就等於在說「我們沒關係」,或是「我不在乎和你的關係」。
你是否曾經痛苦於你的父母不是理想的父母?但其實我們可能也不是一個理想的孩子:親子的相處是必然的功課。
作者建議「拒絕、商量這些行為是理所當然的事」,「不拒絕,不示弱」並非美德,超越自我極限也未必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行為。
隨著民眾生活方式因為疫情而出現改變,文學橋段也連帶產生變化;對此一名澳洲作家投入開闢「疫下情色」(pandemic porn)小說行列,探索疫情下的情慾和想望。
為什麼年輕人看到群組裡的「長輩圖」,會有些心煩氣躁呢?我們也來聊聊,隱藏在長輩圖背後,你不知道的心意。
當碰到騷擾時,除了 say no 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表達否定意味呢?在國外碰到騷擾時,讓自己能用英文清楚表達拒絕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