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依賴還是愛?五個關係心理學讓你越愛越強壯
「這是愛情,還是只是依賴?」有時你不禁在心裡疑惑。五個讓你越愛越強壯的關係練習,讓我們一起往真愛靠近一步、也向更自在的自己打聲招呼。祝福我們都有一天,在愛裡自由飛行。
「這是愛情,還是只是依賴?」有時你不禁在心裡疑惑。五個讓你越愛越強壯的關係練習,讓我們一起往真愛靠近一步、也向更自在的自己打聲招呼。祝福我們都有一天,在愛裡自由飛行。
不愛了,卻也狠不下心分手嗎?如果真的確定不愛了要怎麼辦?本文幾個問題給你思考,找到你的「人生故事」。
你的「不愛了」未必為真,與其不明不白地結束親密關係,不如把這種感覺當作我們探索和尋找關係出路的契機。
從友情到愛情,不是不可能,也不是稀有狀態。只要你和對方的友誼有這幾項特質,你就有機會和他從朋友發展成戀人。
「我愛上他了嗎?」「為什麽我總是愛上類似的人?」從心理學中為你找答案,「緩慢的愛」成為戀愛趨勢,讓你更能從怦然走入長期穩定的關係。
這位心理學家把愛定義為一個個「發生了積極共鳴的微小瞬間」(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在這些非常微小、轉瞬即逝的時刻,兩個人之間發生了美好的、令人產生正面感受的共振、回音,是在那些時刻裡,我們把自己的感受稱為「愛」。這也就意味著,即便我們在說「我愛你」的時候,我們認為這是一種「持續的狀態」,但事實上,我們體會到這種情感的方式仍然只能是通過一個一個的瞬間。即便是最美好的一段關係,我們也不可能無時無刻體會到「愛」的存在。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會讓我們建立信任感。只有在信任的人面前,我們才願意暴露自己的脆弱,讓積壓的情緒都釋放出來,問題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解決。
我們是他人感知的客體(對象),通過他人注視我們的方式、與我們說話的方式和對待我們的行為,我們得以了解在對方眼裡我們擁有什麼個性、處於什麼情緒狀態、擁有何種認知方式,等等。如果對方看待我們的觀點與我們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認識合拍,並且他們的觀點通過行為和話語傳遞了過來、讓我們覺察到,我們就產生了心理上的可視,在對方的行為、話語中體驗到了自我的反映:「原來我的內在自我是這樣的」、「你看見了我、理解了我」。此時,對方也就成為我們自我心理的鏡子。
以前天天叫著脫單,而如今,人們對愛的感受和需求,好像越來越寡淡。有的人覺得不需要愛:「想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可以找到小夥伴,為什麼還要談戀愛?」也有人不再相信愛:「那些結婚的,不也很多都離婚了嗎?」我們逐漸進入了一個 「羞於談愛」的時代,甚至,談論愛還會遭受各方鄙夷: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酒不好喝,為什麼還要談戀愛?
喜歡是什麼,愛又是什麼?兩者差別是什麼?十點喜歡與愛的不同,快看身旁的人是否也讓你有這種感覺!
了解現代愛情中的「愛無能」現象,探索如何從過去的經驗中療癒,開放心胸,重拾愛的能力。
瑋軒和《與軒軒講》來賓統整關係維持秘訣,不只夫妻、情侶或好友,對自己也要隨時表現愛,讓愛成為日常實踐
你也許會懷疑自己是否該結束關係,本文將教你 5 大重點判斷是否應該分手。
曖昧對象是否真心?9 大指標分析他是不是真的在乎你,想進一步發展為戀人關係!
愛情將人從孤獨的狀態中解救,苛求對方符合自己「理想伴侶」的完美藍圖,卻忽略了愛應該保有自己的完整性。
時間會療癒傷口,傷痛總會過去,身體也會準備好面對新戀情;然而逝去愛情的記憶卻可能縈繞不散,餘生迴盪。
「喜歡」一個人要多深,才能被稱作是「愛」?來看看這份「喜歡程度對照指南」!
朋友變成情人,是一件好事嗎?文中 6 個關鍵思考,有些事情提早準備,能讓你們的關係更順利!
研究將「無法真正去愛」的人們,分為 4 種類型:接受型取向、剝削型取向、囤積型取向和市場交換型取向。
我們常說每個人有自己的「命運」,聽起來像是靈魂降生以前,就已經寫好了注定的劇本,但其實一個人的命運如何,都來自我們有著什麼樣的「生命觀點」。繪本《福斯多的命運》描述一位叫福斯多的人,認為自己擁有全世界,於是他踏上旅程巡視屬於自己的一切。
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們周遭有許多人誤以為愛一個人就是為對方犧牲奉獻、無怨無悔,分手後又會做出一些傷害對方的事,還辯稱是「因為太愛你才會那樣」。更叫人驚訝的是,居然很多人吃這一套。為什麼像這種「因為愛而傷害對方」的話,明明有違常理,卻又能被接受呢?
如果你在與朋友相處時,以上的一項或幾項令你感同身受,那麽,你的友誼可能就已經出現了裂痕,你遇到的這個朋友可能是「有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