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跨世代的一封信:願我們不再恐同,也不再恐懼自己與眾人不同
真正的接納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在社會中找到舒適的位置,實踐「多元共融」的價值。
真正的接納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在社會中找到舒適的位置,實踐「多元共融」的價值。
在反同論述中充滿諸多想當然耳、但事實卻非如此的論點,例如性別僅有客觀的生理男女兩性,或者性教育將導致學生性氾濫等等。這些論點之中混雜著性別刻板印象與錯誤的推論,使許多人難以辨別真偽,而對之全盤接受。
直至 2017 年的今日,因恐同或是同志議題而產生的暴力事件仍時有所聞,期待性別平等的這條遠路還長,或許路途顛簸,但奔走的步伐不能停,因為相愛的本質,就是愛了,他們不分性別,望見了彼此眼底的靈魂,如此而已。
針對同志族群的犯罪行為,愈發猖狂。在俄羅斯,「 Gay Hunters (同志獵人)」犯罪集團,利用同性戀交友網站,假裝要找人約會,其實是為了騙同志現身,再向他們勒索金錢,否則就污衊他們是戀童癖。為什麼針對同志族群?因為,同志在俄羅斯的處境相當艱難,往往不敢發聲。
從紐約大學的泰勒絲的致詞,看回台科大校友總會理事長蔡侑霖於畢典上的爆走發言,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性別表達(Expression de genre)指別人所看到的性別形象。也就是由自己的穿著打扮、髮型、舉手投足、和別人的互動方式、自己的說話方式等等,所建立出來的形象。所有這些表達方式都和某一種性別有關:譬如,化妝和穿裙子,在我們的社會裡,一般常認為屬於女性的性別。因此性別表達完全取決於文化、裝扮法則,以及⋯⋯自己所成長的這個社會的種種刻板印象。
台灣同志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影評,許光漢、林柏宏從理解「差異」打破偏見,創造多元社會。
為什麼需要性少數族群需要這麼多名詞?我以前也不知道。只是每當我看見架上各種姓氏的鑰匙圈,我都會再次意識到,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元多樣的人存在。並不是所有人都姓廖、我不必趨於壓力而改姓陳,而面對姓紫的人,我希望他能擁有同樣美麗的鑰匙圈,和大家享受同樣的喜悅。
對某些人來說,一年一度的農曆互相折磨大會又要開幕了,你準備好怎麼面對今年的連番「問候」了嗎?尤其尚未出櫃的同志朋友,每年總要被問好幾次「你怎麼還單身」、「什麼時候要交男/女朋友」、「什麼時候讓爸媽抱孫子」,但總不能每年都用長輩最愛的三字箴言「拼經濟」搪塞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