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Metoo 風波:校園內的權勢性犯罪,受害者如何被父權噤聲?
台灣 #Metoo 風波在 2023 年 6 月開始點燃,筆者結合自身的觀察與數據資料,談論校園內的權勢性犯罪。
台灣 #Metoo 風波在 2023 年 6 月開始點燃,筆者結合自身的觀察與數據資料,談論校園內的權勢性犯罪。
「該怎麼說呢?酒一放到她面前,她(伊藤詩織)咕嚕一口就喝下去了。」性侵伊藤的山口敬之在電視節目上,邊講邊笑,身旁的兩位男性主持人也跟著訕笑起來,「這是沒什麼不好啦,但我心裡就想,這女孩真能喝啊!」山口滔滔不絕地繼續說著,「她讓自己那麼醉,我又要回飯店工作。她說把她放在車站,但這樣真的好嗎?把一個喝醉的人丟在車站?」「所以我別無選擇、是別無選擇喔,才把她帶回我的飯店。」
臺灣歷年來,加害人闖入校園造成孩童生命損害不在少數,若「性侵害」是防不勝防的行為,校園安全便是我們理應更加關注的議題;若「性侵害」內嵌在整體文化、結構中有跡可循,身為社群一份子的我們,能夠從自身努力什麼?
從「師生戀」到「權勢性交」,我們看校園性犯罪:老師的行為沒有構成刑法上的利用權勢性交或猥褻罪,那也不表示這個老師的行為就是對的。
迎接 Me Too 運動掀起的全新時代。詢問有女兒的爸媽們最擔心什麼的話,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性暴力」。當然男性也可能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但不管怎麼說,女性所遭遇的環境更危險,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
藝人黃子佼持有兒少性影像,引發社會譁然,也讓我們看見現行法律的缺失。律師看黃子佼案,我國法律對受害者的保障足夠嗎?
每一次國內外掀起性侵害相關新聞時,台灣的性侵害法治的完整性與實務運作的妥適性都會被拿來檢討——討論的範圍從規範色情報復影片,到反省整體社會的父權結構,而其中一定會引發爭論的便是:是否要將現行關於強制性交的規定由目前的「違反意願模式」(against will)改為「積極同意模式」(only yes means yes)。
大法官「性侵犯強制治療」釋憲出爐,民間祭出五大訴求:精進再犯風險評估、強化預警監控、提升治療品質⋯⋯
衛福部統計,男性性侵受害案件逐年上升,且男性受害後恐因性別刻板印象而不敢報案求助,所以實際數字更多。
台版 N 號房又有新進展,北檢一口氣起訴了 10 多名嫌犯,其中一位竟是警察。
台灣爆發 N 號房事件,現行法規如何懲罰私密影像散布、未成年人性剝削?遇到性暴力犯罪,我們能做什麼?
政壇及社會各界興起 #metoo 浪潮至今半年,隨著政府修正性平三法,仍回應不了性別暴力不斷發生,及被害者不敢或不願求助正式體系的現象....
吳淑美秘書長為我們解析為何被性侵不說出口,以及性犯罪的特類議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