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觀察】當社會將性視為禁忌時,我們該如何學習「愛」與「尊重」?談台灣性教育
唯有當我們真正感受到痛苦,才能從根本去矯正「檢討受害者」的風氣,我們才能真正知道錯的不是自己。
唯有當我們真正感受到痛苦,才能從根本去矯正「檢討受害者」的風氣,我們才能真正知道錯的不是自己。
我遇到很多家長問我:「女孩也會自慰嗎?」爸爸因為不了解女性身體可能不懂,但就連很多媽媽都不知道答案。因為媽媽們對於自己的身體也不了解,然而如果連自己身體都不了解了,那麼該如何正確地教導女兒性教育呢?
這次寫的內容以12歲以前為主,主要是認識身體,以及面對青春期的準備,面對孩子自慰的反應等等,自己也學到好多 :)
看未成年懷孕少女繪本《依莉的娃娃》,一起討論,為什麼我們對女孩的性教育總是習慣用恐嚇威脅的方式?
「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思琪的故事我們都還記得。那麼,究竟性平教育應該怎麼教?教什麼?《這是愛女,也是厭女》第五場新書發表會,談我們該如何,思考關係,而非指控個人。
如果我們支持性平教育,支持這樣的教育內容,那我們有沒有那種行動力,去捍衛我們覺得對的事?
《蝴蝶朵朵》是台灣第一本以熟人性侵為題材的兒童繪本。作者幸佳慧長期關注兒童權益、國內外性侵案件,不斷在尋找可以預防傷痛持續發生的施力點。這年,她找來了熟人性侵倖存者陳潔晧為這本書繪製圖像,希望在一邊創作、一邊面對自我傷口的同時,這個作品,也給這個社會,更多的家,一些指引與支持。
《性愛自修室》中的青少年主角們,就像他們各自獨特的穿著一樣,在迷惑與性愛中找尋真正的自己。
「如果只把它當事件處理而沒有拉回到教育的層面,我們只淪為每次都在補破網或每次都只能處理下游的問題,其實跟教育法或教育的概念不合嘛。所以如果我們這樣去看性平教育法,有些人好像會把它分成兩個部分。」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郭勤曾經表示,全面的性教育應該分為道德、健康、人權三個層面,批評香港教育往往集中於首兩個層面,例如貞潔性教育、身體成長、安全性行為等,卻缺乏人權導向的性教育。
更何況,成年才懂性知識,恐怕為時已晚,因為很多人都是小時候性知識不足,才會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性騷擾,或是去性侵別人。那麼,對於沒辦法在孩子面前自在說出「陰莖」、「性交」等字眼,卻又不想繼續用送子鳥或郵差先生來搪塞的父母,該怎麼辦呢?這裡提供一個訣竅:用夾雜英文的方式來教。
許多人都很好奇,我可以跟孩子們輕鬆進行性教育的祕訣是什麼。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厲害的祕訣,是因為第四階段關係有好好形成。我只是真誠地跟孩子們對話,孩子們也就真誠地回應我。
在某日晚上,一男一女正在床上纏綿,二人按捺不住發生了性關係,卻沒有採取任何避孕措施。女方事後很懊惱,擔心弄大了肚子,就去買避孕藥服用。一個月過後尚未見月事,她愈來愈擔心,方知自己連避孕藥、事後丸也分不清。 另一個夜晚,另一對男女在家中溫存,情到濃時打算再進一步,卻發現沒有準備安全套。二人情急之下找來一卷保鮮紙,用四層薄膠把陽具包住。事後女方擔心保鮮紙不夠安全,才找有關機構求助。
性教育,是每個家都該開始的事情。但要怎麼教?也許你可以先聽聽這五個爸媽的做法。
社會需對權力性騷擾和性侵害倖存者有更多的理解,並進行適當的性教育,教導孩子覺察有權力逼迫自己的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