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友善廁所」真的性別友善嗎?從廁所看性別意識的跨時代演進
有鑑於當時首創了保護女性遠離性騷擾與性暴力的法律措施面世,才開始區分男、女廁。後來,才接著開始設置無障礙廁所;既有的廁所,不適合使用輪椅或行動不便者。
有鑑於當時首創了保護女性遠離性騷擾與性暴力的法律措施面世,才開始區分男、女廁。後來,才接著開始設置無障礙廁所;既有的廁所,不適合使用輪椅或行動不便者。
雙性人在如廁上,常因性器官與被強迫賦予的性別不一致,或因被強迫接受的性器官修訂手術「失敗」,或因樣子與被強逼使用的性別太大差距,以致在洗手間中易被發現雙性人身分。常因被發現了身分而在如廁時面前比女性更大的風險。
考量這樣的作法會讓人聯想到傳統二分的性別符號,對跨性別者並不友善,而將性別意涵拿掉後,也就沒有使用人形的理由。校規小組非常用心,在決定這個方向前,和校內性別社團做過縝密的討論。取而代之的,是回歸廁所的機能:使用便器和盥洗設備的圖象。原先我在設計時,仍不確定應該使用哪些便器與盥洗設備。我們也需要驗證,採用這樣的標誌,使用者看到後,是否能正確聯想到廁所。
此次專訪到 2018 年長庚大學性騷擾一案的跨性別者小雯(化名),當年她為爭取跨性別女性住宿權益,招開記者會揭發長庚大學強迫她住在男生宿舍、進行言語性騷擾。事發三年後,坐在我面前的小雯,目前處於休學、在職狀態,她與長庚大學的官司仍在繼續,而她從未想過,出櫃之後面臨的第一個障礙竟會如此高。
真正的友善城市,是以多元設計群體領軍,再以共融設計理念出發,以滿足所有群體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