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性侵受害者的二十個常見迷思:「你有反應就是很想要」
確實有研究指出「加害者可能曾是受害者」,但邏輯上並不能反推成「受害者會變成加害者」。這種受害轉加害的錯誤認知,我們稱為「吸血鬼迷思」,往往針對男性受害者,甚至造成受害者為了不被當成潛在加害者,而不敢求助。
確實有研究指出「加害者可能曾是受害者」,但邏輯上並不能反推成「受害者會變成加害者」。這種受害轉加害的錯誤認知,我們稱為「吸血鬼迷思」,往往針對男性受害者,甚至造成受害者為了不被當成潛在加害者,而不敢求助。
「女孩 11 歲那年被父親性侵,長達 8 年,直到她搬離家去大學念書才終止。在這過程中她最不解的是,為什麼媽媽都沒伸出援手?一直到她被社工安置、安排出庭,媽媽還威脅她:妳這個不孝女,等一下開庭敢講話試試看!妳把大家害得還不夠慘嗎?一定要家裡被你搞到分崩離析妳才開心是不是?」
有許多原因解釋了為什麼社會會把強姦案的責任歸咎於受害者——在研究中發現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自我保護的意識。如果我們認為受害者是因為她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安全的處境「引導」了強姦犯才遭受強姦,如深夜外出、飲酒、某種穿著打扮,那麼我們可以感到更安全,因為「我們不做那些事情。」
臺灣歷年來,加害人闖入校園造成孩童生命損害不在少數,若「性侵害」是防不勝防的行為,校園安全便是我們理應更加關注的議題;若「性侵害」內嵌在整體文化、結構中有跡可循,身為社群一份子的我們,能夠從自身努力什麼?
或許有人會認為,屋主把客人趕走真是掃興又沒禮貌,然而這是屋主的自由,但若客人決定賴著不走,就是私闖民宅了。當然,這樣的法律不只保障女性而已。若是女屋主強行不讓男客人離開,或是女客人帶著異物打算強行「破門而入」男屋主家,都是違法的事情喔。
關於 #metoo 至今,許多人還在爭論這場運動的實質到底是什麼的時候,我們更關心的是,它讓更多人看到「性侵」,真實而廣泛地存在於每天的生活中。也希望更多「旁觀者」能從對「性侵犯離我很遠」的迷思中走出來,看到不那麼美好的現實。
性暴力受害者在事件發生後,他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把痛苦的經歷說出來,會帶來創傷癒合的感覺?
希望這一篇文章,能成為性侵倖存者的「復原指南針」;祝願每一個受傷的靈魂,都能踏上復原之旅。
電影《童話・世界》透過三個女孩來叩問讀者,男老師與女學生之間,是誘姦,還是自願?是性侵,還是愛情?
林奕含逝世六週年,「權勢性侵」案件仍層出不窮,我們能為倖存者做些什麼?作為支持者的我們該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