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和解的「代際創傷」——學會看見原生家庭給你的痛,你才能自由飛翔
何謂代際創傷?親子關係疏離,源自內在陰影。沒有完美家庭沒關係,學會看見原生家庭的痛,就能幸福。
何謂代際創傷?親子關係疏離,源自內在陰影。沒有完美家庭沒關係,學會看見原生家庭的痛,就能幸福。
你知道為了迎接一個農曆新年,家族有多少事情要忙嗎?又是誰一手包辦呢?好好討論家庭分工,過年更開心!
原生家庭不快樂的命運,只能複製嗎?透析自己曾受過的傷害,有意識地瞭解我們與父母的侷限,拿回幸福關鍵。
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受剝奪的孩子應睜開眼睛看見,父母是自私的事實」
父母親不是萬能,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可能就是傷害我們的源頭——然而長大後的我們,能重新學習愛人。
王力宏離婚,媒體父權視角說王力宏形象被毀,而非李靚蕾自我賦權;是金童人格折損,而非李靚蕾不再隱忍。
頂著一頭蓬鬆黑捲髮,厚重的瀏海遮住雙眼,卻遮掩不了他的才華光芒,他是米津玄師,日本當今最受注目的樂壇歌手。
說到政治人物你會想到什麼?立法院裡大打出手的畫面,還是選舉期間滿是旗幟傳單的街道?亦或是扯著嗓門在大家小巷坐著宣傳車叫喊的景象?對於政治人物,我們往往有種刻板印象,「只有選舉才會出來開空頭支票」、「只要花錢就可以請民代或立委來撐腰」、「女性政治人物總是特別兇」。但當我們約問完高嘉瑜議員,女人迷對於「女性政治人物」有了不同的想法,她們有強勢的一面,但若真要說,女人迷會定義為一群勇敢奮鬥的女人,他們犧牲了許多,也背負了許多,也親身證明,在政治圈中,女人,並不比男人遜色。
我仍然很開心,自己開啟了這一連串的旅程,也因此我更加珍惜現有的家庭關係,以前總愛往外跑,現在懂得回家吃飯的難得與幸福,還有一起倒在床上聊天的平凡與幸運。成長的過程中,不免都帶著許多傷,或者說,一路人生都可能傷痕累累,可這都是一種修煉,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你感覺到自己不太善於處理情緒,一遇到無法負擔的事件,就會想要逃避嗎?你可能有逃避依附傾向,而這也來自原生家庭影響。然而,這裡也將提供一些解方。
林靜儀,立法委員、婦產科醫師、作家,看女體病痛,看多了發現痛的不只身體,還有性別框架壓迫下的心,前者可以靠醫療科技,後者卻非處方籤或開刀可以處理。林靜儀直腸子,容易替病人打抱不平,做完醫師份內工作,有時也拉著病人的手找法律顧問、打電話爭取權益。十多年診間,林靜儀把遇到的故事寫成書,《診間裡的女人》,其中有女病人,也有她自己。
從《心之谷》到《四重奏》,高橋一生的成功,不是因他演活白馬王子,而是他演活男子氣概裡不允許表顯的脆弱部分。
有些時候反而是藉由那次聚餐你知道了:原來,John 一直有在健身,而且一週五次,已經持續了二年沒有間斷;Peggy 雖然經常加班又忙碌,但再怎麼忙,她一定在下班後提早兩個公車站下車,步行 20 分鐘回家;至於看起來始終苗條的 Amy,她則是幾乎每天晚餐都吃水煮或清蒸料理,而且七點後不再進食。
你在單親家庭長大嗎?或是,你對「單親家庭」這四個字,有怎樣的想像呢?其實,出生在怎樣的家庭,從來不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的,而每一種家庭樣貌,其實都有屬於他們的完整。親愛的,就算環境已被決定,我們還是能走上另一條街。單親家庭,從來不需要被悲哀化。(同場加映:單親家庭,那些說不出口的願望和難過)
六月的主題,我們想聊聊「婚與不婚的選擇」。在談論婚姻與家庭的脈絡之下,本月我們也安排兩個深入追蹤,從「童婚」以及「沒有婚姻的家庭想像」去聊,每週一篇追蹤,這個月讓我們好好聊聊婚姻與家庭的新時代變形,把生活該有的樣子,還給正在生活中的人。
提到貧窮,你想像到什麼?貧窮只是沒有錢嗎?不同國情中,針對貧窮議題也有許多不同面向的審思。而台灣呢?
94 屆奧斯卡,威爾史密斯獲頒影帝前,因克里斯洛克開妻子潔達痛處玩笑,上台給洛克一記,我們能怎麼看?
作家 Amazing 在《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書中提及她小時候的感受,父母們常常為了維持家的完美形象,讓使彼此痛苦的真相被隱藏,然而其實「勇敢地離婚」,可以是讓大家更幸福的選項。
面對焦慮依附型的人,不管對方在壓力之下是戰鬥或是逃跑,重點是⋯⋯他那些行為背後的需求,你看到了嗎?
林靜儀醫師認為,承認母職充滿挫折、壓縮自我需求,才能讓社會與家庭願意承認和重新看待,應該給予擔任母職者多少支援、多少協助,而不是停留在母親節的時候稱讚「感謝母親無私的付出」。
我們對待關係的方式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新的關係就是我們自己的,我們有能力創造自己喜愛的親密關係。
你聽過梅伊馬斯克嗎?她是一位歷經 9 年家暴的倖存者,也是全球大牌 CoverGirl 最年長的形象大使;她是曾兼差 5 份工的單親媽媽,也是擁有 2 個碩士學位的知名營養師。
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血緣關係——唯獨夫妻之間沒有;然而,夫妻關係在一個家庭裡是最重要的,但卻也非常脆弱。
性別平等給了女性追求學位的機會,但困難的在後頭,即工作與家庭間的取捨調配:學術界結構中的性別不平等。
你是否曾經痛苦於你的父母不是理想的父母?但其實我們可能也不是一個理想的孩子:親子的相處是必然的功課。
想一想,你有下面這樣的症狀嗎?過年過節每次要回家,心裡壓力就很大,如果你也有上面這些症狀,那麼很可能你也被「家庭的陰影」(shadow of family)給籠罩了。最近在唸榮格心理學,結果發現我也是擁有家庭陰影的人[1]。
協議離婚是最快的離婚途徑之一,大約幾十分鐘就能完成,為什麼董至成花了6個月才完成呢?原本以為是調解或法院判決才會拖上好幾個月,原來是因為董至成雖採取協議離婚,但是財產分配始終未達共識,才拖至6個月。那麼,一般離婚手續要多久呢?
回到最開頭的問題:為何大家眼中的人生勝利組會結束自已的生命?或許,在他們被認為是勝利的生命歷程或現有生活裡,有著其他人如坐在螢幕前的你和我,無法被得知的痛苦與匱乏。然而,自知被視為人生勝利組的他們,因著這些包伏,往往無法將自已正面臨的痛苦說出來,無法找到一個人能夠讓他們放心地卸下自已那光鮮亮麗的面具。
一則心理諮商個案分享,有個小男孩,有天開始突然經常性的跌倒,最後變得不會走路了。然而卻檢查不出任何病因。後來深入了解他與父母的關係後,慢慢有了解答......。
從小孩子與父母親的關係,將會如何影響他們未來的親密關係?對此有多方心理學解釋角度。本篇文章依據比較傳統的教養理論而提出部分看法,或許能幫助你有更多思考。
漫威裡黑寡婦的故事,讓我們重新思考,家的另一種模樣。即便你沒有所謂「美好完整」的家庭,你仍舊能夠在其他地方,創造屬於自己的家,而無論你的出生與過去是什麼,都無法阻止你成為更好的人。
日本男星木村拓哉和妻子工藤靜香結婚 20 餘年,如何維持婚姻?又如何教育孩子?
她發現,原來當個沒想法、軟弱的人,是她被這個家指定的角色。而這樣的沒想法,是她當年的選擇。它確實在當年幫了她一把,但現在,又帶給她什麼限制呢?
首先,我認為「平衡」是不存在的,因為「平衡」是靜態的,而人生是動態的。就好比一個秤,若是一邊放工作,一邊放家庭,兩邊加減之下達到一種平衡?這是不可能的,工作和家庭所需要的投入,以及對你整體的要求和負擔,都會根據情況而改變。而且界線也越來越模糊;以前或許還能下班後就全給家庭,但現在有個手機,工作就能跟著你回家。
有些父母,會直覺反射地說出否定性的話語來回應孩子,讓家庭關係變得緊張。如果想好好溝通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