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內向,但熟了之後很活潑?3 種「假性內向者」:學習在外向生活平衡自我
你有沒有遇過看似安靜害羞,實則熱情活潑的「假性內向者」?了解一個人的外向與內向性格,便能發揮其優勢。
你有沒有遇過看似安靜害羞,實則熱情活潑的「假性內向者」?了解一個人的外向與內向性格,便能發揮其優勢。
「我有社交恐懼症!」不論是內向者或是外向者,都會產生社交焦慮。問題是為何「假性外向者」要假裝外向呢?
相信你應該聽過「工作後很難結交到好友」的說法。職涯初期,我其實滿認同這個論點,畢竟大家都忙,有家庭的人要擠出社交時間更是困難。
在現代社會中,外向的特質是受到推崇的。現代人住在都市與摩天大樓裡,在廣大的人群中,要讓自己被看見,需要良好的表達能力;要快速認識人並建立關係,需要良好的社交能力。在這樣的情形下,內向者容易顯得「能力不足」,然而,如果內向者試圖克服這樣的「弱勢狀態」,又容易感到渾身不自在,甚至覺得「心很累」。我也曾陷入這樣的死胡同,不知該如何是好。自己思考了許久,也問了一些朋友,都沒有答案。看了許多溝通表達相關的書,甚至去上溝通課程,但一直覺得心中有一個沒解開的結,卡著難受,彷彿在逼自己成為另一個人。
內向只是一種傾向,不要被內向特質所限制,你依然能夠找到熱情實踐想做的事情。
根據研究,HSP 對環境和他人情緒的敏感,讓他們成為比較有創意和比較有良心的人,許多藝術家、詩人都屬於 HSP。但是,這類人士同時也是憂鬱症和精神疾病的高危險族群。
MBTI 還只知會分「內向」、「外向」?解析感知功能「S」與「N」的差別,實感與直覺,你是哪一種?
內向的人更傾向用訊息溝通,因為他可以想好了再回應。但是當面對話時,他可能同時在處理很多事情,一方面他可能在觀察環境,一方面要聽我的問題,還要想這個問題有沒有意義與想不想回答,更遑論外向者所熟悉的一來一回地漫談社交了。然而,通常內向者在「傾聽」時會比外向者更加投入,因為外向者更急著表達。
長大後,我學會一個技能:在面對社交場面時,打開內心的開關,獨處時,才能把開關關掉,變回最原始的樣子。
高敏感族是融合了各種不同特徵的一群人。諸如:「有良知的」、「很有創意」、「容易獲得靈感」、「容易受他人影響」、「很有同情心」等等。儘管這些特徵可能會為人生帶來負面影響,但這些特徵同時也是成就創造力、同理心與親密感的來源。人們經常會忽略一個事實—在安定環境中,高敏感族較一般人更容易感覺到幸福。
然而在世俗價值觀底下,都是鼓勵外向性格而貶抑內向性格的,因為在所謂的「成功者」身上﹐普遍都具有活潑熱情、活力四射、領導統御⋯⋯等等,比較大膽開創性的特質;反觀內向者,卻總是被要求應該要更勇敢一點、更外向一點、更主動積極一點⋯⋯似乎一般人提起內向性格,都是負面看待的成分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