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興趣變成收入?培養「成長型思維」,打造理想生活
你的心態決定看待事情的想法,你的想法決定後續做出的行動,而你的行動也決定最終得到的結果。
你的心態決定看待事情的想法,你的想法決定後續做出的行動,而你的行動也決定最終得到的結果。
大部分人在擁有名牌精品,享受豪華料理的那一刻,都會興奮不已;但是,從今天開始,忘記這一切,那些還在追求這些事的人,為了名牌、為了美食而大排長龍的人已經落伍了。趕快把岌岌可危的自己拉回原來的軌道,重拾樸實快樂的生活。「氣質」並不是把名牌精品穿戴在身上,卻過著寒酸的日子,而是用心對待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滋潤每一天的生活。
我感覺,自律前後,我過的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讀小學和中學時,平時不用功,臨時抱佛腳,考試分數通常只能排到中游;讀六年級和初三時,我進步很大,考進省排名前三的初中和高中。別人認為我念書輕鬆,只有我知道每逢考前必「自殘」的苦:爭分奪秒地念書,夜裡睜不開眼睛就往眼皮上擦清涼油,早上起不來就使勁掐自己的大腿,飽嘗焦灼、緊張的滋味。
當忙碌的生活壓得你喘不過氣,你是否已經遺忘自己喜歡的事物或想做的事呢? 去年我讓自己實行了一個月的「比起非做不可的事,只做想做的事」。完成基本的家事與工作,同時投入許多時間經營興趣—這是長大後一直無法做到的事。起因是我發現自己經常把「有什麼有趣的事嗎?」掛在嘴上,而且開始對那樣的自己厭煩。找不到能夠著迷的事物,每天只是漫無目的地滑手機,我想結束那樣的生活。
Lisa 是個樂天的年輕女生,你可以交辦她事項,確認她會扎實地做好,在健身專業度也很足夠,保證提供給會員最完整安全的訓練。但她開會時總是傻愣愣地聽,等著被交代事宜。要她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的確比登天還難。難怪向來認真培養同仁的店長會這麼挫敗,恐怕是訓斥了她許多次但未見其改善吧?
最近遇到許多朋友,不管是正要畢業或是打算轉職的,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不確定喜歡什麼,適合做什麼,更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到底為何而活?
台灣的美感教育,一直都在「智育發展」之後。許多人的國、高中美術課,常常都是拿來 K 書,又或者美術作品也常是請爸媽代打。立委更提出要提升「美感教育」,必須多逛故宮、多去兩廳院看表演的看法,讓我們不禁想提升「美感教育」,真的只能用這種片面的方法嗎?
耐心這項特質應該要每天付諸實踐,用以應對各種情況。我每次一沒耐心,就會回想自己不願屈就接受的那種人生,差點就想要吐。然後我想像著夢想的人生,立刻有了動力可以往前努力邁進。
有不少網友給我寫信抱怨自己的工作,說非常不喜歡,覺得空虛毫無意義,只是為了混口飯吃。如果你沒辦法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我的建議是一定要培養一個嗜好,即使每週只花幾個小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投入其中,也會使一切看起來更加舒服,對本職工作也會更有耐心。嗜好能給你的人生帶來平衡、充實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