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心理學: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是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為什麼人會囤物?探討過度儲物的背後心理,是改善囤物的首要方向。
為什麼人會囤物?探討過度儲物的背後心理,是改善囤物的首要方向。
我的媽媽是一位中年家庭主婦,愛面子、假裝好客,又喜歡撿便宜。而家裡的冰箱總是塞滿著各種過期食品,發霉長菌絲的、飄散異味的或已經標示著過期兩三年的加工食品。家門進出,廚房走過不去,客廳左閃右閃,家裡的各處塞滿了物品。寬大的坪數,不該是原罪,於是我開始對抗了我母親,也開始對抗了這整個錯置的家族綁架情緒。
家裡東西總堆積如山,想整理卻又不知從何丟起?我們都懂「囤積者」的苦,心理學 3 建議讓你擁有「少,但是更好」的輕鬆生活
你有「購物狂」嗎?一張量表自我檢測購物成癮行為,精神科醫師教 6 招認知行為治療減少購物衝動!
人們把東西留在身邊,不外乎有愛、有用、懶得丟。本書為了回應這類心情,提供「不丟東西整理術」的方法。
父親歷經日據時代,祖父是佃農,種稻米與蔥,售米價格需經地主、經營商、日本會社盤剝,扣除利潤後,生活相當困苦,三餐是以稀飯度日,他天天赤腳上學,鞋子吊在肩頭捨不得穿,一路帶去學校,放學再帶回家裡;衣料是粗布,布上的灰色是用泥土自行染色。父親家有台腳踏車,舊的內胎一補再補,不堪修補時,就以草繩代替內胎。所以父親習慣精打細算,物品對他而言,與其說是捨不得丟,不如說他內心萌生為了生存下去、潛意識地驅使他要堆藏。我些微了解父親堆積物品的背後因素,是擔心生活物質匱乏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