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有同理心的人,身心都要付出代價?避免「去人性化」,保持對人的關心
在特定的情形變得冷酷無情,其實是人天生的保護機制?如果想讓世界變得更溫暖,試著採取行動來抵消「去人性化」吧!
在特定的情形變得冷酷無情,其實是人天生的保護機制?如果想讓世界變得更溫暖,試著採取行動來抵消「去人性化」吧!
我們常常恐懼自己無法符合他人的期待;然而沒有好好同理自我的你,就像一個被掏空的容器,陷入痛苦的情緒。
心理學教你如何做朋友最好的聽眾,適時的給意見、卻不干涉他人的決定。
由堺雅人主演的日劇《Dr.倫太郎》其中有這麼一句經典名句:「請不要再努力了!」,在總是期許自己「好還要更好啊,我要繼續加油」的日本社會中投下震撼彈!也聽聽作者心靈偵探從劇中剖析同理心的秘密,先從少說點加油開始吧!(推薦閱讀: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差別)
在面對他人低潮時,我們要付出「同理心」還是「同情心」?雖僅有一字之差,但給予對方的感受卻是天差地別:同理心能激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但同情心卻只會讓雙方更加疏遠。
注意不要把情緒的根源歸咎到別人身上,而要明白自己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自己的一切感受實際上源於自己不被滿足的需求。例如,不要說你讓我很苦惱,因為這樣表達會暗含著對對方的指責,而應該說,我有點苦惱。
以下 5 種植栽,你最想種哪一種在家裡呢?居家佈置,同時代表著你想追求的人生方向哦!
壓力大、感到焦慮?想知道壓力大怎麼辦?7 種能夠誘發正向情緒的練習,帶你找出身上的原動力,例如自己的特質、興趣、愛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