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害者與受害者能和解嗎?TED 沈痛告白:他強暴我的那 7200 秒
Thordis 想著,這跟她在電視上看到的強暴不一樣,Tom 明明是她喜歡的人,不顧她的反對意願強暴了她,她數著煎熬的 7200 秒,眼淚滑了下來,感覺好痛苦,身體就要裂開。
Thordis 想著,這跟她在電視上看到的強暴不一樣,Tom 明明是她喜歡的人,不顧她的反對意願強暴了她,她數著煎熬的 7200 秒,眼淚滑了下來,感覺好痛苦,身體就要裂開。
「女孩 11 歲那年被父親性侵,長達 8 年,直到她搬離家去大學念書才終止。在這過程中她最不解的是,為什麼媽媽都沒伸出援手?一直到她被社工安置、安排出庭,媽媽還威脅她:妳這個不孝女,等一下開庭敢講話試試看!妳把大家害得還不夠慘嗎?一定要家裡被你搞到分崩離析妳才開心是不是?」
激烈爭吵或冷戰,都是我們為了得到能量而演出的「控制戲」,這齣戲從我們小時候就開始了。當父母的心靈不夠健全,能量不夠充足,可能會下意識從孩子身上吸收能量,方法就是大聲斥責的「脅迫型」,或是咄咄逼人的「審問型」,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就可能發展出封閉自我的「冷漠型」,或是苦苦哀求的「乞憐型」。
臺灣歷年來,加害人闖入校園造成孩童生命損害不在少數,若「性侵害」是防不勝防的行為,校園安全便是我們理應更加關注的議題;若「性侵害」內嵌在整體文化、結構中有跡可循,身為社群一份子的我們,能夠從自身努力什麼?
當我們談論性暴力問題時,其中確實有父權結構與性別權力帶來的性別問題,導致倖存者實際為女性居多。但是,我們同樣必須關注性暴力事件中男性受害者的聲音,以更全面及多元的角度,去看待 #MeToo 運動背後是為解決性別暴力問題,培力受害者/當事人而存在。
迎接 Me Too 運動掀起的全新時代。詢問有女兒的爸媽們最擔心什麼的話,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性暴力」。當然男性也可能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但不管怎麼說,女性所遭遇的環境更危險,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