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嬰兒有分離焦慮?新手媽媽觀察:寶寶不會說話,卻聽得懂愛的語言
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能感知到安全感消失。而作為母親,若更積極與寶寶溝通,彼此都能相互理解。
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能感知到安全感消失。而作為母親,若更積極與寶寶溝通,彼此都能相互理解。
不管遠距離或近距離,只要和伴侶分開就很難受?給有「分離焦慮」的朋友,讓自己變得完整,見面那天更幸福!
對寶寶來說,眼睛閉上睡覺就看不見照顧者,所以有可能因此抗拒睡覺,或在睡前哭鬧。但即便如此,我們通常不會把他當作睡不好的主要原因,而是暫時影響因素。所以,甚麼才是影響睡眠的主要原因呢?
許多家長常常跟我說:「每次離開孩子,她都像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一樣,她就是分離焦慮比較嚴重的孩子。」也有許多家庭問我:「我有試著讓孩子自己睡看看,但我一離開他就哭得好慘,是不是因為他正值分離焦慮的年紀,所以我應該要多陪陪她度過這個階段,再慢慢讓孩子自己睡?」
更令家長頭疼的莫過於孩子一到幼稚園就抱著媽咪不放眼淚在眼眶中打轉,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其實當孩子接觸陌生的人事物及環境不免會感到恐懼,分離焦慮是孩子情緒發展過程中之正常現象,但若未能夠妥適處理將容易影響日後親子關係與社會適應及認知發展的情形,接續提供家長們面對「分離焦慮」的四個策略
你的愛情模式常常重蹈覆轍嗎?明明一直告訴自己,下次不可以再逃避,碰到問題時卻還是逃之夭夭?或者是,明明知道不能抓得太緊,要留點空間給另一半,卻又因為沒安全感而把對方嚇跑?親愛的,這一切很可能都和你的依戀形態有關。你是安全型、逃避型,還是焦慮型情人呢?用心理學來面對自己的問題,下一次,談一場更好的戀愛吧!(同場加映:越愛越小心翼翼?愛裡的不安全感)
「這是愛情,還是只是依賴?」有時你不禁在心裡疑惑。五個讓你越愛越強壯的關係練習,讓我們一起往真愛靠近一步、也向更自在的自己打聲招呼。祝福我們都有一天,在愛裡自由飛行。
時間會療癒傷口,傷痛總會過去,身體也會準備好面對新戀情;然而逝去愛情的記憶卻可能縈繞不散,餘生迴盪。
看完焦慮依附、安全依等戀人的文章後,讀者寫文回饋:「當我擁有焦慮依戀型伴侶,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彼此?」
處在科技時代,維持遠距離關係,不再像過去困難,一通 Facetime、幾則短訊,能暫且撫慰思念情緒。但科技始終無法取代一切,缺乏定期身體接觸、分隔兩地帶來的焦慮與猜忌,經常讓我們忘記相愛的本質,只顧著執著挑剔伴侶。心理學家 Andrea Bonior 博士給在遠距離關係的你十點建議,維繫親密關係的同時,也重新思索愛與信任的重要性。
正在談著遠距離戀愛的你,其實早就很坦然接受這一切。有時就連視訊的時間都喬不定,情人節之於你們來說,也不過是個日子,沒打算創造什麼驚喜,就只是兩人會半開玩笑的傳個訊息:嘿,情人節快樂。
焦慮型戀人沒說出口,但你應該要放在心底的事。這段感情可能需要費些心思經營,但他們能帶給你的其實更多。
不必相信永遠和唯一,但我願意相信全世界唯一的你;就是這股信念,讓我們能夠在遠距離關係裡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