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對方著想成分手導火線?《從兩個人到一個人》怎麼維持一段重視的關係?
為對方著想成為分手的導火線?書摘《從兩個人到一個人》:維持一段重視的關係,靠的是理解與體諒⋯⋯
為對方著想成為分手的導火線?書摘《從兩個人到一個人》:維持一段重視的關係,靠的是理解與體諒⋯⋯
一段好的關係,是兩個人都在這段關係中感到自在,不會認為配不上或優於對方;有優點就必定有缺點,兩個人互相包容、共同成長,感情才能越走越穩定。
「對的人」不只是剛在一起的化學反應,還需要雙方一起努力經營。情人節前夕,從三大條件評估你的親密關係!
人們普遍認為,「一對一」才是親密關係的唯一理想形式,而任何非一對一的關係都會被認為是在一對一關係中出現的「不忠」或「背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對於非一對一關係的談論都是在「一對一」的話語體系裡的。而人們也始終認為一段關係只有在承諾且排他(不出現非一對一)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是健康的、幸福的。然而,「非一對一」一定是背叛嗎?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動心戀情,也許甜蜜、也許帶些苦澀,但都曾經那樣的令人愉快。在受傷後,你可能不再相信愛情,可能覺得一輩子要自己過了,但親愛的,生命並非單一選擇題,我們可以選擇一個人,但要懂得愛自己,然後好好生活,在心中累積愛的能量,再拿出勇氣,面對每一次的心動。(讓我們好好期待:戀情新開始)
womany 編按: 我們一生大多愛過不只一個人,但只有一個人,會陪我們走到最後。談感情有時像在挑衣服,哪件合身?哪件流行?你想穿的好看還是穿的舒適?但不一樣的是,我們不能一眼看出對方的質地,總要一試再試,才懂什麼樣的剪裁適合自己,才懂愛情的衣櫃裡,只能放一件最美麗的衣服。(推薦閱讀:最美的愛,是讓你從自己身上發現愛)
人與人之間,會透過相互傷害,來尋找對彼此而言,最適當的距離。精神分析大師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對於人性的觀察是這樣的:他不同意過去精神分析學家對於「攻擊」本能的觀點,反而認為嬰兒在關係當中的某些負向行為,例如:哭鬧、打人等等,並非出自內在的攻擊欲望,反而是出自「愛」。
用《關係同步卡牌》正視關係中的「遺憾事件」,解決彼此的不安與負面情緒,給予彼此被支持的安心感!
因為他控制欲很強,所以我跟以前的友人也都沒什麼連絡,我常常為了等他工作結束半夜一個人在外面亂晃,這時都會覺得,愛情明明就是兩個人為什麼我永遠都只有我一個人。
在心理學研究中,這樣的現象常發生在較為自我中心的青少年。他們有時會感覺自己站在舞台上,周圍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是舞台下的觀眾。這些假想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隨時隨地都在審查自己、批評自己,因此非常注意服裝儀容。他們非常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花很多時間和心力來應付這些假想的觀眾。他站在舞台上,台下沒有觀眾。他沉浸在自己的舞步、旋轉、姿態裡。不造做、不虛假、不彆扭,很真實、很有生命力。
有一種親密關係,會因為相似的傷痛,互相吸引,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一個人可以這麼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