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負面標籤?內向者 5 步驟學「成長性思維」,把你的特質打亮!
內向者容易被貼上「孤僻」等負面標籤,透過 5 步驟培養「成長性思維」,撕開負面標籤,打亮潛在特質。
內向者容易被貼上「孤僻」等負面標籤,透過 5 步驟培養「成長性思維」,撕開負面標籤,打亮潛在特質。
內向的人如何在大環境中生存?筆者從連俞涵的訪問中,看見與自身成長經歷的連結,為高度內向者寫出一封真摯溫暖的自白信。
你有沒有遇過看似安靜害羞,實則熱情活潑的「假性內向者」?了解一個人的外向與內向性格,便能發揮其優勢。
對於內向的人來說,他不是沒有社交能力,而是這些活動耗費他大量的精神與體力,這需要用寧靜與獨處來恢復。
自戀分為顯性與隱性,而隱性自戀者往往擁有許多的內心獨白,其實他們身上的「自戀」,源於對世界的不信任。
在人群中,妳曾注意過那些相較之下,比較默默的男生嗎?比起談笑風生的男孩,他們更多的是默默聆聽。也許他們在群體中光芒不那麼外露,但一旦當起男朋友或老公,很有可能會散發出更多的溫暖光芒喔!最近七夕情人節快到了,還在尋找好情人嗎?推薦給妳,性格內向的男人真的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身邊有類似的男生朋友,一起來檢視他是不是也符合下面這些原因,不要輕易錯過了!(也許妳也想看:怎樣找到好男人)
研究顯示,每五人之中便有一人是「高敏感人格」,他們的大腦神經系統與眾不同,他們未必害羞而是能力出眾。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先主動的人就輸了」,它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關係中,那些一直處於被動方的、態度模糊的人,很多時候在關係的權力鬥爭中的確處於「上風」。 社會學家 Willard Waller 曾提出過「最少興趣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這一理論現在也被廣泛地應用於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中。簡單來說,在關係中,投入越少、表現得越被動,就擁有越多的權力;或者說,至少看起來擁有更多權力。用一句俗話概括就是,「在感情中更投入的那一方,往往更吃虧」。
相較於外向人格,傾向於透過與外界談話、互動來獲得能量,內向的人傾向內省,且對內向者來說,與一群人互動、社交較容易耗損能量。而在這個鼓勵人們勇敢展現自己的世代,內向者總會被認為不吃香,更甚者會對他們產生許多誤解,認為他們較冷漠、與人關係疏離,下方盤點五個內向者常常出現的狀況,或許很多人看了都有同感。其實內向者並不如表面上看到的對外界毫不關心、不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啊。
MBTI 還只知會分「內向」、「外向」?解析感知功能「S」與「N」的差別,實感與直覺,你是哪一種?
內向的人更傾向用訊息溝通,因為他可以想好了再回應。但是當面對話時,他可能同時在處理很多事情,一方面他可能在觀察環境,一方面要聽我的問題,還要想這個問題有沒有意義與想不想回答,更遑論外向者所熟悉的一來一回地漫談社交了。然而,通常內向者在「傾聽」時會比外向者更加投入,因為外向者更急著表達。
關於自卑還有一個與它極有關聯誤會——不少人覺得內向就是自卑,因為內心膽小所以害怕與人接觸,總是縮在一旁。但其實內外向和我們以為的並不一樣。我們時常給自己或別人所貼的內外向標籤,其實很有可能是錯的,比如我們會覺得內向的人無法交流、又悶又蔫,很無趣,外向的人很靈活,陽光活潑,妙語連珠。但其實很多看似外向的人兼具很多內向特徵,內向並非是負面的。
在人際關係上,中性人格與外向者的差別,在於接受新面孔、新朋友的程度。外向者喜歡拓展人際圈,即便是參加一場沒有任何認識的人的聚會,也能輕鬆與他人開啟話題交流。中性人格同樣很願意與朋友圈、同事、同學們互動,因為熟悉感讓他們感到自在。但若在一場聚餐上,他們必須要有認識的朋友當作引介者,才能夠與陌生的新朋友交往。
然而在世俗價值觀底下,都是鼓勵外向性格而貶抑內向性格的,因為在所謂的「成功者」身上﹐普遍都具有活潑熱情、活力四射、領導統御⋯⋯等等,比較大膽開創性的特質;反觀內向者,卻總是被要求應該要更勇敢一點、更外向一點、更主動積極一點⋯⋯似乎一般人提起內向性格,都是負面看待的成分居多。
內向(Introversion)是一種協調你內在世界健康的能力。它是一種具建設性、創造性的特質,許多對這個世界做出重大貢獻的獨立思想家,都具備這種特質。性格內向者具有一定的社交技能,他們喜歡與人交往,喜歡某些類型的社交活動。然而,聚會上的閒談可能會耗盡他們的精力,而幾乎不會帶來什麼回報。除此之外,性格內向者喜歡一對一的交談,群體活動會使他們覺得壓力太大和精力不夠。
「社交倦怠症」是一種心理狀態,會因社交產生疲勞、壓力和焦慮。本文提供 4 個方法,擺脫社交倦怠。
《我的出走日記》從廉家三姐弟的煩惱延伸出故事主軸,原來出走是為了變得清醒,一路找尋生命的答案。
你常陷入自我否定的狀況嗎?所謂「高敏感鬥士」深受情緒影響,你也是其中一員嗎?別擔心,你不孤單!
如果你中午常用各種工作理由來避免跟同事吃午餐⋯⋯那麼你和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一樣——我們都是內向者!
你是不是走在路上覺得大家都在看你?心理學研究發現,在社交焦慮者身上,存在著注意力分配的偏差的問題。
如果你常過分關注自己在社交時的行為,並且常常做出負面評價的話,那也許你有「社交恐懼症」的特質。
太在意別人,不知道如何表達內心?運用「非暴力溝通」,說出自己的「需求」,也讓對方理解彼此的感受。
作家馬欣在《邊緣人手記》深刻自剖童年家變的孤獨、近年照護失智母親的心境,以邊緣人的視角,撫觸生命中的傷痕。
內向者們常被誤會不擅社交,並且注定終老,但這不是事實,他們甚至非常有趣!那麼到底他們如何找到對象呢?
「我有社交恐懼症!」不論是內向者或是外向者,都會產生社交焦慮。問題是為何「假性外向者」要假裝外向呢?
相信你應該聽過「工作後很難結交到好友」的說法。職涯初期,我其實滿認同這個論點,畢竟大家都忙,有家庭的人要擠出社交時間更是困難。
對於內向者初來乍到新環境,我會建議無法一下應付人山人海,就先交一個朋友吧!一個就好。保護一下自己的玻璃心,你可以找個看起來最親切、頻率最接近的,以他或她為基礎,慢慢認識其他同事,也學習團隊中的權力結構和所有的眉眉角角。這麼一說,到新公司似乎沒那麼可怕。
在現代社會中,外向的特質是受到推崇的。現代人住在都市與摩天大樓裡,在廣大的人群中,要讓自己被看見,需要良好的表達能力;要快速認識人並建立關係,需要良好的社交能力。在這樣的情形下,內向者容易顯得「能力不足」,然而,如果內向者試圖克服這樣的「弱勢狀態」,又容易感到渾身不自在,甚至覺得「心很累」。我也曾陷入這樣的死胡同,不知該如何是好。自己思考了許久,也問了一些朋友,都沒有答案。看了許多溝通表達相關的書,甚至去上溝通課程,但一直覺得心中有一個沒解開的結,卡著難受,彷彿在逼自己成為另一個人。
內向只是一種傾向,不要被內向特質所限制,你依然能夠找到熱情實踐想做的事情。
長大後,我學會一個技能:在面對社交場面時,打開內心的開關,獨處時,才能把開關關掉,變回最原始的樣子。
內向者並不是愛耍孤僻或反社會人格,我們只是很享受獨處的時光,因為這也是內向者充電的方式 。然而,在這提倡外向者比較吃香的社會,不管在學校或公司,內向者無疑是容易被忽略的族群,如果你也有總被當隱形人煩惱,今天的文章將和你分享 4 種職場內向者的生存法則。
過去我們總認為內向者偏向負面,但你知道內向者也可以很健談、很樂觀嗎? 內向和外向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獲取心理能量方式不同。 在忙碌了一天之後,外向者需要找一群朋友出外吃飯,從中恢復能量;內向者則是必須一個人靜靜地,不管是看書、泡澡或是發呆都好,只要是一個人,內向者就能好好充電,再繼續出發,這就是內外向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