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面對情緒的狀態不同!從關係依附理論,看你是哪一種?
我們的神經系統會分別在面對安全、危險以及威脅時,而執行不同的反應。看看本文的分類,你屬於哪一種?
我們的神經系統會分別在面對安全、危險以及威脅時,而執行不同的反應。看看本文的分類,你屬於哪一種?
關注孩子的未來 (孩子需要什麼,以後才能成功?),將焦點挪移到此時此刻。孩子需要我們怎麼滿足他的需求?是不評價的好奇關心?是無需言語就能即時回應的理解共鳴?還是能全然放鬆的接納支持?允許雙方分享體驗,而非改變各自的觀點。例如「小被」雖然對於我與女兒代表的重要性不同,但我們的對話聚焦於如何因應困難與問題解決,而非陷入誰對誰錯的爭辯。
孩子會從與爸媽的互動中,初步形成延續一生的人我概念與世界觀。我無意把這件事說得很困難,讓爸爸媽媽們望之卻步;不過,它確實也不簡單。父母在孩子出生至 1 歲的手忙腳亂階段,對於孩子的種種需求,除了要「身在」,也需要「心在」(「心」是你能正確解讀孩子需求的最佳工具!),成為可以讓孩子「靠著」、「依附」的安全港灣與基地。
你的愛情模式常常重蹈覆轍嗎?明明一直告訴自己,下次不可以再逃避,碰到問題時卻還是逃之夭夭?或者是,明明知道不能抓得太緊,要留點空間給另一半,卻又因為沒安全感而把對方嚇跑?親愛的,這一切很可能都和你的依戀形態有關。你是安全型、逃避型,還是焦慮型情人呢?用心理學來面對自己的問題,下一次,談一場更好的戀愛吧!(同場加映:越愛越小心翼翼?愛裡的不安全感)
心理學家發現,原來在嬰幼兒時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好或不好,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心智發展、自信心、挫折忍受度,以及多年後的戀愛與婚姻幸福。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在二十年後變成恐怖情人,現在、此時、此刻,就要開始與寶寶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在感情中常不安的你,如何擁有一段穩定的戀情?找到合適的對象與改變對話模式,是邁向穩定關係的兩大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