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童年的傷口綁架?從「依附關係」治癒內在小孩的 4 個步驟
看清自己的依附需求,知道傷口的位置在哪裡後,就有機會找到處方,找到情緒的來源與出口。
看清自己的依附需求,知道傷口的位置在哪裡後,就有機會找到處方,找到情緒的來源與出口。
為有效因應 Covid 19,臺灣進入第三級預防警戒,細看警戒的內容,你會發現,其內容大多強調著需要減少非必要活動或聚會,簡單來說,就是保持社交距離與減少與人互動,以堵斷病毒的傳播鍊!
我們的神經系統會分別在面對安全、危險以及威脅時,而執行不同的反應。看看本文的分類,你屬於哪一種?
蔡宜芳心理師《接住墜落的青少年》一書,寫下青少年乖張行為背後,渴望關愛的心。透過梳理原生家庭的問題,找出一條可行的解方之路。
如果你在一段關係裡,習慣性討好別人、擔心被拒絕、覺得自己的愛很卑微,那麼你可能是「焦慮型依附戀人」。
「這是愛情,還是只是依賴?」有時你不禁在心裡疑惑。五個讓你越愛越強壯的關係練習,讓我們一起往真愛靠近一步、也向更自在的自己打聲招呼。祝福我們都有一天,在愛裡自由飛行。
心理學家發現,原來在嬰幼兒時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好或不好,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心智發展、自信心、挫折忍受度,以及多年後的戀愛與婚姻幸福。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在二十年後變成恐怖情人,現在、此時、此刻,就要開始與寶寶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孩子會從與爸媽的互動中,初步形成延續一生的人我概念與世界觀。我無意把這件事說得很困難,讓爸爸媽媽們望之卻步;不過,它確實也不簡單。父母在孩子出生至 1 歲的手忙腳亂階段,對於孩子的種種需求,除了要「身在」,也需要「心在」(「心」是你能正確解讀孩子需求的最佳工具!),成為可以讓孩子「靠著」、「依附」的安全港灣與基地。
你是否有時會納悶:怎麼那個人這麼會談戀愛呢?其實談戀愛是一種能力——而且是可以透過訓練而得的能力!
關注孩子的未來 (孩子需要什麼,以後才能成功?),將焦點挪移到此時此刻。孩子需要我們怎麼滿足他的需求?是不評價的好奇關心?是無需言語就能即時回應的理解共鳴?還是能全然放鬆的接納支持?允許雙方分享體驗,而非改變各自的觀點。例如「小被」雖然對於我與女兒代表的重要性不同,但我們的對話聚焦於如何因應困難與問題解決,而非陷入誰對誰錯的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