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不同依附人格的吵架地雷:批評、藐視、防禦,你是哪一個?
「焦慮依附」的人批評,「逃避依附」的人防禦——要怎麼與這兩種人解決衝突,並在吵架之後越吵感情越好呢?
「焦慮依附」的人批評,「逃避依附」的人防禦——要怎麼與這兩種人解決衝突,並在吵架之後越吵感情越好呢?
矛盾型依附通常與原生家庭有關,這類型的人,容易有焦慮、憂鬱的傾向。
在感情中常不安的你,如何擁有一段穩定的戀情?找到合適的對象與改變對話模式,是邁向穩定關係的兩大步驟。
我們的神經系統會分別在面對安全、危險以及威脅時,而執行不同的反應。看看本文的分類,你屬於哪一種?
焦慮依附者是在失戀後傷痛最久的一群人,不斷地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中來回擺盪,一下子說要挽回對方,一下子又說再也不理對方了,他們是最怕「此生已經決心自己過沒有你,卻又突然聽到你的消息」的一群人。
心理學家發現,原來在嬰幼兒時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好或不好,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心智發展、自信心、挫折忍受度,以及多年後的戀愛與婚姻幸福。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在二十年後變成恐怖情人,現在、此時、此刻,就要開始與寶寶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你是否有時會納悶:怎麼那個人這麼會談戀愛呢?其實談戀愛是一種能力——而且是可以透過訓練而得的能力!
關注孩子的未來 (孩子需要什麼,以後才能成功?),將焦點挪移到此時此刻。孩子需要我們怎麼滿足他的需求?是不評價的好奇關心?是無需言語就能即時回應的理解共鳴?還是能全然放鬆的接納支持?允許雙方分享體驗,而非改變各自的觀點。例如「小被」雖然對於我與女兒代表的重要性不同,但我們的對話聚焦於如何因應困難與問題解決,而非陷入誰對誰錯的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