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心理學:總是孤單,你有「感覺被愛」的能力嗎?
心理學家 Winnicott 認為,當一個人自己沒有擁有過某種感受時,他也沒辦法接收到來自他人的相應的感受。就像關於愛的「接收開關」沒有被打開,此時,無論身邊有多少愛意環繞著,他都缺少一種情緒上的真實感,而沒有辦法真切地感到「被愛」。
心理學家 Winnicott 認為,當一個人自己沒有擁有過某種感受時,他也沒辦法接收到來自他人的相應的感受。就像關於愛的「接收開關」沒有被打開,此時,無論身邊有多少愛意環繞著,他都缺少一種情緒上的真實感,而沒有辦法真切地感到「被愛」。
二〇一五年底新生代詩人潘柏霖自費出版了個人第一本詩集《1993》,獨立書店上架一週旋即賣完,詢問度至今仍居高不下,新作品《我討厭我自己》延續上一本的結構,收錄五十一首詩作,以他一貫直白易懂的用字遣詞,從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情感出發,如同心圓般層層圍繞,不斷回頭對自我進行探究、對世界提出質問。
個人邊界會幫我們分辨什麼是合理安全的。當他人越過了我們建立的邊界時,我們會感到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無差別煩」的人,邊界防線堅固、剛硬,如果追求者試圖「鍥而不舍」地繼續靠近,就會引發他們極大的不滿。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安全被威脅了。
有些人只要變得幸福就會感到恐懼。「因為太幸福了,所以很害怕。」就像現在的幸福一樣,人們會感覺很快就要發生不好的事情;當這種不祥感日益嚴重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不該幸福,這就是所謂的「快樂禁忌現象」(taboo on pleasure)。
妳就是「妳」,全世界只有一個的「妳」。妳真正要找的是那個懂得妳的「好」的人。毋須掩飾妳的外表,更不必壓抑任何妳對愛的渴望。在他面前,妳可以黏、可以撒嬌,可以是理直氣壯百分之百的自己。因為那就是妳喜歡的他,也是他想要的妳,不是由單方來決定或評斷,那就是你們共同想要的幸福。
如果不夠完美,難道就不值得被愛嗎?適時地放下想把所有事情做好的執念,只要你「存在著」,就已足夠美好。
從小被冷落的孩子,會有什麼特質?為了取得認同,他們可能變成太過「乖順」的孩子,並且,這樣的性格將會影響他至成人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