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說出內心話嗎?找到溝通界線:自我認同比他人理解來得重要!
覺察防備心了解自己的溝通界線及反應模式,也許有天你也能自表達想法、處理對話中的情緒!
覺察防備心了解自己的溝通界線及反應模式,也許有天你也能自表達想法、處理對話中的情緒!
我們的生活陷入了太多不必要的比較,無端帶來沮喪,但如果先弄懂「捨得」的議題,「比較」就是成長的力量!
討好型人格是一種普遍的人格模式,和其他人格模式一樣,即便它給你的生活造成了困擾,它也是可以改變的。
站在精神科醫生的立場和心理學的專業,我建議將「自我」和「他人」分開思考,避免背負不必要的壓力。
從人際互動反應與習慣,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安全感強弱?溝通能力高低?能不能滿足別人的需求?有沒有同理心?
你也是嗎?生活中彷彿不僅需要承擔自己的情緒,還需要額外肩負一份別人的情緒,有時想要視而不見,卻關不上自己異常敏銳的「雷達」。
當你無意間成為介入他人感情的「第三者」,該怎麼辦?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在三角關係中,絕對的獲勝。
每個人之所以希望被他人所懂,是源於「自我印證」(self-verification)的需要。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是需要被「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所印證的。
要解答「為什麼不同關係中會有不同的自己」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重要他人,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有的一類存在,也是解開「哪個我才是我」的謎底的關鍵。我們的「重要他人」指的是誰呢?
我常常很疑惑為何大家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大家似乎都知道所有的事,以及生活該如何過或是路該怎麼走,就只有我不知道。我一直都知道自己跟別人不一樣,這讓我很痛苦,我只想活成自己的樣子,可是太多不確定跟太多聲音,太多能量消耗,感覺所有在告訴我怎麼做,或是問我為什麼要這樣而不那樣的人都在消耗我的能量,於是我就會躲到只剩自己的地方跟自己對話,想知道要怎麼做。
當你能夠妥善處理不愉快的感受後,你會發現引發自己負面情緒的事也越來越少。嚴格來說,是不開心的時間縮短了。
想找人聊聊、希望對方給點建議,往往是遇到難題的時候,但在這之前,你真的知道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嗎?還有,你瞭解自己尋求建議的目的嗎?在聆聽他人建議前,應該先靜下心來釐清自己的想法
怎麼樣對自己的伴侶與孩子欣賞多一點、抱怨少一點、期望要求更少一點呢?重點將在於:我們如何愛自己多一點、關注自我需求多一點、自我要求少一點,或可以說,接納自己真實樣子多一點。若我們整體是接納自己多一點的狀態,將是一個很放鬆的感覺。縱使我們在重要的人面前瀏海分岔了、拉鍊忘了拉,之後自己發現了或是被人提醒了,接納自己樣子多一點的人,便可以微笑以對,整天的心情也不因此而緊縮、改變。
面對他人的否定,除了不恰當地反擊外,還能怎麼辦?本文提供 5 步驟,高 EQ 化解彼此的緊張關係。
家的心理學系列文章,我們有許多性格養成,其實都來自於童年時期埋下的創傷。長大以後,你感覺自己不但難以信任他人,也很難信任自己嗎?用精神分析角度,看看你內在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