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很忙,但還是沒辦法把事情做完?三種容易被忽略的「隱形耗損」
「為什麼要戒?事情就是做不完啊!」、「一次做這麼多件事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一件一件來?」他們感到相當不解。甚至一些堅持自己「有效率」的朋友,很得意他一次能處理八件事,卻對其中至少有五件被草草了事,事後又花了無數時間收拾爛攤子的事實,完全視而不見。
「為什麼要戒?事情就是做不完啊!」、「一次做這麼多件事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一件一件來?」他們感到相當不解。甚至一些堅持自己「有效率」的朋友,很得意他一次能處理八件事,卻對其中至少有五件被草草了事,事後又花了無數時間收拾爛攤子的事實,完全視而不見。
工作方法,某種程度上其實與信仰很相似,不同產業、不同工作習慣,都有適合的工作方法,但是「清單」卻能適用於各種產業、工作,甚至連職場以外的日常生活都適用,例如超市採買清單、新年新希望清單、夢想清單等。我們看似與清單緊密而不可分離,但我們真的了解清單嗎?我們知道自己為何要用清單嗎?
自我設限會讓自己的選擇範圍越來越狹隘,反而限制了真正的自由。請別再「擔憂未來、悲嘆過去」,應該試著去感受「此時此刻」,思考身在此地的自己是什麼樣的狀態:「我現在想做什麼?」、「我現在能做什麼?」
我發現,就跟工作一樣,當我選擇了靜下心來切割自己的生活,然後給自己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細細品嘗生命中的每一秒,我似乎完成了更多事情,心態也更加滿足,生活也更有自信和目標。慢,但是滿;少,但是好。人生有時候不是在於你能夠完成多少事情,而是在於你是否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
最近遇到許多朋友,不管是正要畢業或是打算轉職的,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不確定喜歡什麼,適合做什麼,更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到底為何而活?
我們有可能因為期待忽略了對方真實的樣子,並因此頻頻感到失望。比如,你一直期待一個溫柔體貼的伴侶,希望自己的伴侶朝這個方向努力。但事實上他可能木訥或過於理性。他很愛你,但不太會用溫柔體貼的方式愛你。你因此失望,覺得對方不夠努力,但對當下的他來說,你的期待或許的確不夠合理(Jacobson, 2018)。
想活出人生的方向,找到生命的天賦,4 個心法到做法公開!
一個人要做到真正有趣其實很難,他需要在大部分的時間對生活充滿熱愛、有相對廣泛的興趣、對周遭的人事物相對寬容、心態樂觀、善於嘗試新事物、敢於自嘲又略帶幽默。我們不需要在一開始對自己過分要求,而是帶著成為有趣的人的心態,漸漸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嘿,知道你最近有點悶,有點煩躁,何不來跟我們一起輕鬆的笑一笑?生活是這樣的,傷心之後,要有開心的力量進來,路才走得遠。跟你分享插畫專欄,為生活找點樂子。(推薦閱讀:培養感謝「平凡一天」的能力,不錯過生命中的美好瞬間)
Lisa 是個樂天的年輕女生,你可以交辦她事項,確認她會扎實地做好,在健身專業度也很足夠,保證提供給會員最完整安全的訓練。但她開會時總是傻愣愣地聽,等著被交代事宜。要她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的確比登天還難。難怪向來認真培養同仁的店長會這麼挫敗,恐怕是訓斥了她許多次但未見其改善吧?
剛投入社會或已在職場打滾一段時間的你,是否也曾迷茫地想著這個問題:「如何找到我想做的事情?」「如何找到我想要的工作?」、「我對什麼有興趣?」我觀察到這似乎是人生必經之路,有人可以順利在迷茫疑惑中找到解答;有人則是到了某個年齡才開始思考這件事,不管你是屬於哪一種,今天的文章會和你分享找不到熱情的原因及如何找到熱情及你想做的事情。
心理學家 Paul J. Silvia 把興趣稱為「知識型的情緒」,能引發我們對「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緒。比如,困惑、驚奇、敬畏都屬於知識型的情緒,他們都指引人們去知道更多。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促進我們學習和探索。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興趣也可以平衡人們對不確定性的負面感受。
有時候,會不會覺得自己好像比不上其他人?做事沒有其他人快,腦筋動得沒有其他人靈活,體力沒有其他人好...不過親愛的,你知道嗎,「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話從來不是安慰,而是給你人生規劃最好的參考。生而為人,我們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事,而終其一生,我們在做的就是找到自己擅長的「內在報償」,讓自己發光,以及由內而外的快樂起來。
「我覺得好孤單喔,為什麼我好喜歡這些事,但是大家都不懂,連家人都覺得我很奇怪。」我在停車場裡崩潰哭著,自己都被突如其來的情緒嚇到。男友卻笑笑回應:「欸!這就是創業的感覺啊!不知道怎麼解釋,可是你就是喜歡到不行,也想一直做下去。」喔?原來就是這樣嗎?我停下哭泣,看著男友,覺得那個當下被深深觸動,這份孤單被理解了。原來不管是不是在創業,只要走在一條跟別人不一樣的路上,你就是在活出自己,就是一種開創,就會有這樣孤獨卻無法停下的感覺。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法!建立「麥肯錫思維」,按照工作的重要程度來排序,讓你有條不紊、事半功倍。
因為焦慮而選擇逃避,但逃避讓你獲得什麼?逃避可以暫時解決現況,但是長時間下來會引發更多焦慮。
研究顯示越是認為結果無法改變的人,就越對解決方案持否定態度。其實我們擔心的事,有很多不會發生。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他們理解的時間不夠用,是發現自己每天看似忙碌,但所有事情還在原地踏步,沒有完成度。其實,我們和那些厲害的人的一天沒有不同,同樣是二十四小時,但他們卻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消耗在瑣事上的時間,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成功的人,就是選擇做好一件事,做精做專。正是他們放棄了很多,才會取得那麼高的成就。人生的結果,實際上是一次次取捨的結果。
許多心理研究已經證明人確實無法一心多用。但只要妥善切割時間,依然可以將心力分配給每個身份。設定好一個區段,在這個時間內專注做好份內該做的事,全神灌注就能把效益最大化。「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決定好這時間做什麼就好好扮演這個角色,比方說:陪小孩的時候,不要身體在家,心還飄到工作或其他雜事上。」
你是否活得「循規蹈矩」,總是擔心自己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同學/同事身旁的好伙伴、上司底下的好員工,愛人心中的好情人⋯⋯簡言之,你只管活成一位「好人」?問題是,習慣當「好人」的你其實不時領受不必要的指責與麻煩,卻自覺無法推卸與拒絕?好比,要是沒有去處理掉別人塞給你的爛工作,內心會自動浮現「罪惡感」?或是當愛人指責你沒有做錯的事,你又會先低頭認錯?
在任何的關係裡,其中一件令人最苦惱的事情是,別人不明白自己。我們會聽到:「為什麼他/她不明白我?」、「 我在想什麼你不知道嗎?」、「我以為我已經說得夠清楚了」⋯⋯。可是,你真的說清楚了嗎?
2020 年,女人迷做了「女力大調查」,3/8 公布調查結果,在職場滿意度上,有近四成的女性表示沒有獲得成就感,而其中有 46.8% 的人認為與自己「習慣性謙虛和退讓」有關。其實不論是職場,女性在家庭、關係裡,往往習慣性地退讓與道歉,也傾向表現得謙虛、自卑,這可能造成的結果,是女性的成就容易被埋沒,不被社會看見,以及,自己也不容易肯定自己,傾向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
看完影片後,有沒有更了解澳洲野火的嚴重程度呢?在影片最後,旁白用了 the worst is yet to come 這個片語結尾,這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學幾個和 worst 有關的實用片語吧!
我在有明確計畫可以遵循的時候工作效率最好,因此一旦決定要努力訂出界線,便需要計畫一個可以迫使自己建立並執行的模式。這表示我需要立下一個目標,然後誠實地辨別自己該如何投入時間和精力。一旦我想清楚後就可以訂出計畫,將其他與這個優先次序無關的雜事先砍掉。
雖然健忘不是病,但真正發生起來,其實也挺讓人困擾的。然而,健忘真的只是「記性不好」而已嗎?為什麼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短路」經驗?大腦究竟在想什麼?今天,就讓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看不分年齡與身份,多數人都有過的「健忘」。
「有什麼我可以幫你的嗎?」這句話的英文很多人會說,但很少人說對。快來看看哪些 NG 再犯就糗了,「幫忙」相關英文句型應該這樣說!
你要搞砸事情。如果你開始投入一份新工作,卻沒搞砸任何事,那麼對這個職位來說,你就不夠格。因為這是大幅成長的好機會,讓你知道如何做好一切必要的事。這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你得先出一大堆錯誤,才能邁出一大步,因為你正在學習,正在接受挑戰。小錯誤能讓你知道你正在成功之路上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