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受精,養孩子的過程都不需要爸爸。」陳又津《我有結婚病》:不結婚,跟母姓,用自己方式養育孩子
陳又津新書〈我有結婚病〉談家電人權,為什麼陪小孩是媽媽的工作?除了受精,養孩子從頭到尾不需要爸爸嗎?
陳又津新書〈我有結婚病〉談家電人權,為什麼陪小孩是媽媽的工作?除了受精,養孩子從頭到尾不需要爸爸嗎?
SHE 有首歌《痛快》,歌詞寫到:「痛快去痛,痛快去愛。」每一個人都有憂鬱、悲傷的權利,不要害怕處理快樂以外的情緒。
何妤玟離婚以後,媒體接連報導,想挖出婚姻裡的年老色衰、一個女人如何只被當作母親般尊重的悲慘故事。但對她而言,結束的原因都不只是這些。她說對每個人而言婚姻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而在她心裡只有一件事,就是彼此還相愛;不管你跟你這個人吵架無數次,你都還是會想跟他可以再試一次的情感。
「媽媽」從來都不是孩子一生下來,就能做好的角色。而是需要不斷地刻意地練習與學習,三不五時還要推翻重來,因為永遠都不會知道,前方會有什麼挑戰在等著。最重要的是,這不是美術作品、藝術裝置,不需要盡善盡美的呈現,承認自己不是最好的媽媽,但是一定要當孩子最適合的媽媽。——劉淑慧《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
如果你是獨立大女子,愛一個人、展現自己的依賴,對你來說很不容易。從心理學解套,溫柔地相信自己、相信彼此,去理解、去體驗。關於愛,我們一起練習。
這兩年,阿德勒心理學開始廣為人知,事實上我們生活裡、從卡內基到理查卡爾森的作品早已充滿阿德勒學說對現代心理學的影響。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更近乎常識的存在,它不談純粹的心理學,直接討論人際關係,讀完阿德勒,你會發現,世界比你想像中的簡單。我們都需要一個更乾淨俐落的世界維度,新的一年,五個練習,讓我們更接近簡單純粹的自己。
你是否也有收過這樣的電子郵件,上面寫著:Please kindly reply to this email.(請麻煩回覆這封郵件。),看起來很有禮貌,對吧?但這樣的說法可是處處隱藏陷阱,想知道是哪裡出問題,就繼續看下去吧!
我們所討論的溫柔,不僅僅是禮貌、或者說話輕聲細語等這種表面的現象。它是一種人格特質,這種人格特質既有先天氣質的影響,也受後天養成的影響。也就是說,有些人生來就比較溫柔,但更重要的是,人可以通過後天自主的選擇做一個溫柔的人。
相較於外向人格,傾向於透過與外界談話、互動來獲得能量,內向的人傾向內省,且對內向者來說,與一群人互動、社交較容易耗損能量。而在這個鼓勵人們勇敢展現自己的世代,內向者總會被認為不吃香,更甚者會對他們產生許多誤解,認為他們較冷漠、與人關係疏離,下方盤點五個內向者常常出現的狀況,或許很多人看了都有同感。其實內向者並不如表面上看到的對外界毫不關心、不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啊。
以前天天叫著脫單,而如今,人們對愛的感受和需求,好像越來越寡淡。有的人覺得不需要愛:「想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可以找到小夥伴,為什麼還要談戀愛?」也有人不再相信愛:「那些結婚的,不也很多都離婚了嗎?」我們逐漸進入了一個 「羞於談愛」的時代,甚至,談論愛還會遭受各方鄙夷: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酒不好喝,為什麼還要談戀愛?
與其不斷為工作勉強自己,然後積累到某一天爆發,不如調節自己的節奏,及時休息,哪怕每次休息不多的時間,卻能讓你始終元氣滿滿地面對每一天的生活。
想找人聊聊、希望對方給點建議,往往是遇到難題的時候,但在這之前,你真的知道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嗎?還有,你瞭解自己尋求建議的目的嗎?在聆聽他人建議前,應該先靜下心來釐清自己的想法
為了「投別人所好」,而不斷地修正自己。世俗所謂的好工作、好家庭、好情人,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悲傷不是待解決的問題,是需要走過去的經歷。悲傷時先別急著積極行動、找到意義,別人也不能告訴你怎麼做。
愛情沒了,親情仍在,把孩子當成武器,傷到的不是對方,而是孩子的自我認定。
家庭中的邊界與個人邊界略有不同。家庭就像一個大系統,需要通過內部的子系統發揮作用,維持生活的正常運轉,這些子系統包括「夫妻」「親子」「兄弟姐妹」等等。在這些系統內部,每個人需要根據自己的具體身份,承擔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一個家庭中擁有合適的邊界,意味著每個人能較好地明確自己的身份,並按照相應的結構進行互動,在某些情況下也能及時作出調整。
患有精神疾病相關的家人,看著他們的病情一直惡化,卻堅持不去治療,該怎麼辦?專業醫師給你幾個有用的方法,慢慢打破他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