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的身體不是妳的身體?知識賦權女性「選擇」的能力與權利
「女性割禮」是文化習俗還是強迫傷害?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說:要回到「有沒有自由的選擇權」的討論。
「女性割禮」是文化習俗還是強迫傷害?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說:要回到「有沒有自由的選擇權」的討論。
面對聚會邀約,你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嗎?還是內心有點想去,卻擔心會很尷尬?放下焦慮,好好感受彼此互動吧!
《大人的童話:她》訴說關於迷路與回家的故事,運用細緻又輕柔的水彩將妳、我、他的生活縮影都收進繪本中。
在 2021 東京奧運中,台灣羽球選手戴資穎奪得銀牌。對於沒能拿到金牌的扼腕,辛度安慰戴資穎說⋯⋯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的《靈魂急轉彎》上映掀起熱議,當中對於夢想和生活的追求,令觀眾陷入深思。
「這是愛情,還是只是依賴?」有時你不禁在心裡疑惑。五個讓你越愛越強壯的關係練習,讓我們一起往真愛靠近一步、也向更自在的自己打聲招呼。祝福我們都有一天,在愛裡自由飛行。
對關係中錯誤行為的浪漫化,加深了我們對愛的誤解。說著愛你,卻限制你和朋友之間的正常來往;說著愛你,卻莫名不准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說著愛你,卻常常讓你感覺如履薄冰,似乎連基本的自由都受到了威脅。事實上,過強的佔有慾和控制欲通常都並非出於對伴侶的愛,而更像是一種自我滿足,也是一種過度自戀的表現。
別人稱讚你的時候,你常常覺得很羞愧嗎?害怕停下來,總覺得不做什麼,就會被大家給遺忘嗎?面對成就,卻總是覺得自己僅是僥倖嗎?「害怕失敗,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我不配」,是「冒牌者症候群」的典型症狀。讓我們藉由練習「自我肯證」與「權力姿勢」,來掌控內在的焦慮。
「對的人」不只是剛在一起的化學反應,還需要雙方一起努力經營。情人節前夕,從三大條件評估你的親密關係!
西方男人和你約會拍拖,並不代表要追你!許多台灣女孩談了幾段異國戀、癡癡地等著盛情的外國人,但是,許多我們以為友好的動作,對他們來說只是身為「紳士」的禮貌。因為文化的不同我們在愛情裡也會錯意了嗎?來看看外國男人怎麼想,也許不是他花心,這就是他們的約會潛規則啊!(同場加映:男人真心話,說給女人聽)
得到不等於禮物,失去不必然悲傷。
親愛的,這樣的做法,適用於機器人,而不是你。
想活出人生的方向,找到生命的天賦,4 個心法到做法公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感覺很喪的某一天,你坐在桌旁,明明並不餓,卻一口不停地吃掉了手邊的薯片,巧克力,餅乾⋯⋯看著手邊不經意間變得空空如也,你又拿起手機點開了外賣 APP。Koball(2012)等人的調查研究發現,人們在無聊時最常用來打發時間的事情就是吃東西。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總愛對自己說:「吃點好吃的」
相較於外向人格,傾向於透過與外界談話、互動來獲得能量,內向的人傾向內省,且對內向者來說,與一群人互動、社交較容易耗損能量。而在這個鼓勵人們勇敢展現自己的世代,內向者總會被認為不吃香,更甚者會對他們產生許多誤解,認為他們較冷漠、與人關係疏離,下方盤點五個內向者常常出現的狀況,或許很多人看了都有同感。其實內向者並不如表面上看到的對外界毫不關心、不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啊。
覺察每件事帶給你的感受,有意識地放大生活中好的部分,讚美自己的決定,你就會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
萬特特新書《這世界很好,但你也不差:萬特特全新暖心作品》提醒我們,要相信自己走在自己時區,不用焦慮。
你的「不愛了」未必為真,與其不明不白地結束親密關係,不如把這種感覺當作我們探索和尋找關係出路的契機。
討好型人格是一種普遍的人格模式,和其他人格模式一樣,即便它給你的生活造成了困擾,它也是可以改變的。
愛的表現有不同形式,每個人渴望的不盡然相同,沒有溝通,就會變成「你給的不是我想要的」和「我要的你沒給」⋯⋯
你也有那種想改變但是無以為繼的事情嗎?你也有害怕因為放手了,就什麼都沒有的困境嗎,你也在改變和不變之間,徘徊猶豫和躊躇嗎?對我來說,改變的人並不一定比較勇敢,在原地踏步的人也不一定比較懦弱,重要的是,在改變和不變之間,你有沒有辦法找到一個讓自己感覺到安全的城堡,在那裡面,你可以好好的把自己照顧好,然後再去想下一步到底是要走,還是要留下來才好。
2020 年,女人迷做了「女力大調查」,3/8 公布調查結果,在職場滿意度上,有近四成的女性表示沒有獲得成就感,而其中有 46.8% 的人認為與自己「習慣性謙虛和退讓」有關。其實不論是職場,女性在家庭、關係裡,往往習慣性地退讓與道歉,也傾向表現得謙虛、自卑,這可能造成的結果,是女性的成就容易被埋沒,不被社會看見,以及,自己也不容易肯定自己,傾向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
移情作用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依德提出。「移情」是指患者的欲望轉移到分析師身上而得以實現的過程。而在今時今日,移情作用更加廣泛出現在愛情體系中,當中最常見的,我稱為「分手移情症候群」。簡易的解釋就是:在分手的過程中,患者將自我的感情轉移到另一個客體或另一個人身上,通常這人是新的另一半或陪伴者(例如心理分析師或身邊的閨密)。
《愛在黎明破曉前》堪稱浪漫經典,Jesse 與 Celine 這十八年愛情故事全因那一夜而起。在異地相遇那天,在一部歐陸列車上,輕輕地問彼此一聲「你要去哪」。在人流之間,無涯的時間,他注視著她,感覺心動,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就在這巨大的生命洪流剛剛好相遇。
美國一位關係專家 Shula Melamed 表示:「一段認真的關係,即是兩個人決定共同成長,它可以快速發生,或者需要好幾年,但關鍵因素皆是兩人利用相近的方式,投注在其中。」
請相信自己的堅持是有意義的,良善的價值必會獲得迴響,你所缺少的,或許只是一種有系統性、延續性的推廣方式。請盡力去嘗試。現在有非常多的小農市集或組織,或許不一定適合你,但可以先嘗試諮詢,看看別人的運作案例。我們剛開始經營 YouTube 頻道時,也是摸不著頭緒,除了看別人的頻道,也會去請教相關領域的人,一邊試錯,一邊調整。雖然答案不會就此呼之欲出,但至少會先認知到過程中的挑戰與成本是什麼,再來調適自己的心態,甚至為自己設立停損點,這樣比較不會在每日的挫敗中,徹底磨損了自信與意志。
如果你在與朋友相處時,以上的一項或幾項令你感同身受,那麽,你的友誼可能就已經出現了裂痕,你遇到的這個朋友可能是「有毒」的。
孤獨也是購物的催化劑。研究表明,當你在一段時間內感到非常孤單空虛時,大型商場裡明亮的燈光、彩色的招牌、歡快的音樂都給人以愉快的刺激。美國的一項研究還發現,老年人中存在大量通過電視及網絡進行過度消費的情況,這和這一人群的性質有關:孤獨、無聊,經濟實力相對較強。
若是你在閱讀她的文字中,看到了為人父母的不足,那她希望讀者思考的是更深層的故事。維基名人與無名小卒都是一樣的,人性讓我們追求著過去沒有得到過的事物,並且想將缺失補給未來的小孩。吳曉樂從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中,找尋共鳴,像是林蔚昀《我媽媽的寄生蟲》和美國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寫下的都是這樣的人性,父母為子女的美好人生投射了很多情境,「如果我是小孩想得到什麼」、「如果我童年怎樣會更快樂」等等。可惜,你之蜜糖,我之砒霜,最後到底完整了誰的童年、誰成為了兒童,吳曉樂笑稱,「這幾乎是破梗了《上流兒童》的書名。」她
公視二十週年,在種種因素下,即將在這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刻播出的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由我擔任製作人。這套戲劇在這時推出對公視自有其價值,特別的是,對於二十年前進公視時,就想製作性別議題節目的我而言,卻是一份意外的禮物。
「一句話的力量,可以傷一個人,也可以拯救一個人。」一起來讀 Peter Su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