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因為害怕分手而不敢分手嗎?FOBU 族需要調整的 5 種心態
「害怕分手」Fear of Breaking Up 簡稱「FOBU」,如果你也是 FOBU 一族,不妨搭配本文想想——為什麼害怕分手?
「害怕分手」Fear of Breaking Up 簡稱「FOBU」,如果你也是 FOBU 一族,不妨搭配本文想想——為什麼害怕分手?
當你開始練習「拒絕」,並且專注在其為你帶來的好處,而非在意失去了什麼的時候,你便會對拒絕更有信心。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先主動的人就輸了」,它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關係中,那些一直處於被動方的、態度模糊的人,很多時候在關係的權力鬥爭中的確處於「上風」。 社會學家 Willard Waller 曾提出過「最少興趣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這一理論現在也被廣泛地應用於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中。簡單來說,在關係中,投入越少、表現得越被動,就擁有越多的權力;或者說,至少看起來擁有更多權力。用一句俗話概括就是,「在感情中更投入的那一方,往往更吃虧」。
「鹹魚」這個詞最近幾年經常被大家用來自我調侃。在我的觀察中,身邊自稱「鹹魚」的人們大都不是理直氣壯地癱著,而是一邊焦慮一邊就地躺下,然後躺著繼續焦慮。更有意思的是,我發現有很多的「鹹魚」與其說是不想努力,不如說是不敢努力。甚至,他們還會主動給自己「挖坑」。
所謂「真誠興趣」,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對於伴侶的內在世界(inner life)是否有足夠的、持續的好奇心。比如,他今天發生了什麼?心情如何?他有什麼夢想和目標?曾經發生過什麼改變一生的事件?他為什麼會做出某項決定?在那些外界認可的成功光環背後,他遭遇過哪些苦難?付出了哪些努力?以及,對於那些你們共同經歷的體驗,他是如何感受的?
事情還沒開始就擔心自己會失敗,對很多事情感到恐懼或焦慮 不想引起別人的注意,避免當眾發言,對結識新的朋友充滿不安 不敢表達真實的需求和想法,在關係中常常犧牲自己去滿足別人 以上這些,你也有經歷過嗎?
家裡東西總堆積如山,想整理卻又不知從何丟起?我們都懂「囤積者」的苦,心理學 3 建議讓你擁有「少,但是更好」的輕鬆生活
看太多偶像劇、漫畫、聽太多虛構的故事,就真的把故事當真,吹起了粉紅泡泡,這些泡泡容易讓你莫名有自信,容易讓妳誤判兩人的實際友好程度,進一步在偶爾突然清醒面對現實的時候感到失落、不平衡、然後做了明知道會失敗的告白。
當我們(尤其是身處東方文化裡的我們)聽到別人誇讚自己時,幾乎都會反射性地回應:「沒有啦∼你過獎了!」但同樣的回應裡頭,心理層面的感受卻大不相同,如果你偷偷暗爽,那你可能只是有意識地在表達謙虛,符合文化規範;如果你的內心已經開始尷尬、不舒服,甚至想要逃,那你就可能是所謂「冒牌者症候群」(Imposture syndrome)的一員了。
失眠的背後,是深深的焦慮和擔憂,還有掌控的欲望。對很多人而言,如果感覺這一天沒做什麼,睡覺就成了一件不甘心的事情,而且睡著了就意味著對外界失去了掌控,會引發很多恐懼。總是抱怨自己失眠的人,其實恰恰是自己在潛意識裡選擇了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