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是否「不愛了」?關係心理學:分手不只是單方決定,請試著給關係一個更好的結尾
不愛了,卻也狠不下心分手嗎?如果真的確定不愛了要怎麼辦?本文幾個問題給你思考,找到你的「人生故事」。
不愛了,卻也狠不下心分手嗎?如果真的確定不愛了要怎麼辦?本文幾個問題給你思考,找到你的「人生故事」。
你的「不愛了」未必為真,與其不明不白地結束親密關係,不如把這種感覺當作我們探索和尋找關係出路的契機。
世界上,沒有哪種愛情需要你放棄尊嚴。愛情或許會讓你落淚,讓你嫉妒生氣,但它最後是讓你溫暖、給你安全。
正如一把椅子有四個腳,愛情只是其中的一根,給彼此一點空間也不代表不愛,只是你需要一點時間愛自己。
當感情困頓,別急於問他還愛不愛你,你先問自己,你還要不要他。當男人出軌,先不必問他願不願回歸,你先問自己,你肯不肯原諒。
對關係中錯誤行為的浪漫化,加深了我們對愛的誤解。說著愛你,卻限制你和朋友之間的正常來往;說著愛你,卻莫名不准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說著愛你,卻常常讓你感覺如履薄冰,似乎連基本的自由都受到了威脅。事實上,過強的佔有慾和控制欲通常都並非出於對伴侶的愛,而更像是一種自我滿足,也是一種過度自戀的表現。
當你覺得你做再多的努力也無法改變現狀,當你曾經用盡其極地挽回一段關係最後還是失望、當你發現每次他給的承諾都跳票,每次你給的等待都沒有盡頭,於是你的無力終於讓你學會,不再做努力、不再相信感情、不再給愛機會,也,不再給自己機會。
該不該和前任復合?讓我們理性分析「復合」這件事:為什麼要復合?如果選擇了復合,我們可以如何一起變好?
前天晚上,花花哭著對我說:「他不愛我了。」(那個晚上,這句話重複了少說八千四百六十一萬次。)講到連隔壁桌的客人都聽到了。我眼角餘光瞄到他們從一臉感興趣到一臉厭煩的樣子。我也在極力克制,不要讓自己變成那個樣子。但我才剛發完高燒,大半夜的,被叫出來喝茶而不是喝酒,已經夠讓我傷心了。而花花除了講這句話之外,其他時間都在哭。
幸福本身不是可以用理性去做分析,更不是用外在條件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在一段又一段的愛情裡,我們都選擇了各自的需求,也因為心裡的這個需求無法被滿足,而必須說再見了。說穿了,我們都是現代彼此填滿心裡空虛的產物,然後在彼此身上找到可以依附的安全感吧。
「很多人是因為愛而選擇和對方走一輩子,但卻無法因為『不愛』而和對方分開。我常常遇到一些朋友,在婚姻裡面很痛苦卻走不掉,但他們明明已經沒有愛了不是嗎?可是他們常常給我的答案是『我又沒有做錯,為什麼要離婚?』
有時我們會有意識地去表達這種不信任,比如直接拒絕來自伴侶的愛;而有時對愛的抗拒是無意識的,例如有人真的認為從沒有人愛過自己,並為此感到悲傷——但其實這不符合事實,對方受潛意識驅動,主動屏蔽了所有愛自己的人。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會解釋「難以接受愛」背後的原因、哪些人會難以接受愛,以及如何讓自己學著去接受伴侶的愛。
所以,你還以為他沒離開,因而等待,於是用了時間去守候,但沒想到最後賠上的不是他,而只是自己。你也以為他哪裡都沒去,但後來才發現其實他不用去遠方,就可以把你鎖在門外。就因為看不見,所以逃不了。然而,他還是在對你笑,愛情的笑裡藏刀,你以為他的嘴角是上揚,但沒發現微笑的弧線很像一把彎刀。但因為太溫柔,所以防不了。終於你明白了,不愛的好,原來比什麼都要危險。
「間歇性厭惡伴侶」是親密關係中常見的狀況,但卻有 5 種以上的可能原因需要探究,這是改善關係的契機。
愛與不愛的分水嶺是什麼?愛的定義是甚麼?不愛的定義又是什麼?我愛你,究竟是對關係的描述,指的是我們之間的連結包含了關心,理解與支持,包容、接納與付出。還是對一種自身感覺的形容,指的是你對我有吸引力,我跟你在一起讓我感覺到喜悅、放鬆,所以我想看到你,想跟你在一起 。
宋慧喬向大眾展示的是天蠍女的愛情:可以愛得熱烈,一年內閃婚;也可以大方放下,不適合就分開的果決。
研究顯示,健康的復合會經過三階段:斷聯期、重建期、成長期,如果能趁復合的過程好好溝通,這段關係能走得更長久。
伴侶間都有意見不和,但重點不是爭論對錯,而是這場架有沒有意義;兩人相對無語時,我們究竟該怎麼處理?
好的親密關係,需要用心經營。生活在無愛的婚姻裡,零交流的冷漠,比出軌更嚴重⋯⋯
等著對方提分手的人,並不比搶著提分手的人更有「良心」,更懂得愛。相反地,等著對方提分手的人,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其實是不想承擔「做壞人」的惡名和責任。
即便是孩提時如此依賴於父母的我們,也在不斷地主動地對我們自己、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重新賦予意義,在我們離開父母成為自己的過程中不斷地建構著彼此的關係,從而得以實現真正的親密,感受到統合的而非矛盾的親子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