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看似以「保護」之名督促女孩:「早點回家、裙子不要穿太短。」背後的意識是一雙雙父權凝視緊盯著我們成為「好女孩」。可是親愛的爸爸媽媽,儘管明知用肉身與意志抵抗這世界會疼或痛,我們還是要走出一條有別以往的途徑。聽聽作者 Ka 說:「媽媽,我還年輕,年輕得可以不相信任何規則。」

「家裡飯熱騰騰的,幹嘛不回家吃?」我不是一個很常待在家裡的人,在媽媽眼中,大概不算是太孝順、願意為家裡付出的那種好女兒,但當然,她還是很愛我,雖然常常不滿的叨唸,但其實也是愛護與擔心成分高,很少真的強迫我什麼,除了她很堅持的回家的時間,一定要在晚上十點以前到家,「女孩子一個人那麼晚回家,好危險!」媽媽很擔心。

自從我小學三四年級開始自己走路回家至今,常被媽媽耳提面命:要注意陌生人、不要隨便幫別人帶路、盡量騎比較明亮、容易經過派出所的路、別隨便讓人家知道家裡在哪;最近看到新聞,妳一定要記得不要隨便給人家開門進來喔⋯⋯我理解母親的憂慮,也在一個人的時候提高警覺,只是晚歸這點,我總覺得如果因為害怕別人犯罪會傷到我,而使自己的自由受限,這樣好像有點本末倒置,像是懲罰到自己一樣。

媽媽回答:「妳不能這樣說,妳當然沒錯,可是不要讓別人的錯,使自己受傷嘛。」媽媽,我不該讓妳擔心,我會早點回家。只是我同時也很希望,有一天我們不用因為擔心己的安危,而限制自己的自由;我希望我們能更大聲的撻伐罪惡,為這些罪惡做一點什麼,而這些「什麼」不只是告誡孩子,妳該如何保護好自己。

推薦你看:「一個女生好勇敢喔」的保護魔咒!香港女生的台灣觀察

「如果可以,男朋友不該比女友更早到家,」雖然男友的確力氣比我大,不過如果真遇上什麼事,我想應該還是智取比較可行,咱能兇得過人家內行嗎?而所謂拉車門、送回家、讓女生走在內側等「紳士風範」,一直強調男生該如何如何對待(保護)女生,這樣社會期待的標準,表面上似乎使得男性肩上挑起更重的擔子,事實上女性卻也因此變得弱小。(雖然認清了這點可是還是會被韓劇的學長迷得七葷八素QQ)

「還有,女生跟男友約會到那麼晚,別人觀感不好。對了,一定要記得不要到人家家裡去!」是的,「一個女孩子那麼晚回家」這樣的責備或關心,不僅僅是因為安全,還因為「觀感」,而這兩者都隱隱表示了社會對女生的期許。

我的媽媽對於我的不受社會管教,表示非常擔心。「畢竟普遍社會就是這樣要求。」可是,我喜歡下了班,能和朋友吃飯聊天,相約小酌、聽聽 live band、看展;或者自己留在咖啡館做事;也許和男友看看電影、和男友一起待在一個空間裡各做各的事,不太像約會,倒是很生活。我不願意被社會觀感綁架,因為我知道我的確在乎我自己,我知道對我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自愛」。

「妳將來是要嫁到人家家的,一定要多了解一些對方家裡的情況。女孩子很難跟婆家切割開來。」

「我對他沒有特別好或壞的評價,只是覺得和一個未來還充滿未知的對象交往,需要再謹慎一點,多看看。女生青春有限,妳還能分手、再交往幾次?」

「很奇怪,女兒總在婚前被勸離時,告訴媽媽,這是我的人生。但是,在婚後,回娘家說要離婚時,卻總是媽媽安撫勸合。媽媽瞭解女兒,她知道誰最適合妳。」

先別急著嗤之以鼻。以前我喜歡和平,覺得當個乖乖牌挺方便,我不需要急著表達自己,自討苦吃;現在我不畏懼爭吵衝突,可也常常因為不夠好的表達,而讓所愛的人傷心。在幾次爭吵之後,我和媽媽更理解彼此,也更將愛我的人放進心裡。正好看到臉書上黃詠梅的這段話

「我們要怎麼理解『父權』這件事,所謂低層次的恨意,是說你忘記看到關係、你忘記看到人、你忘記看到除了『他對我做的事』之外還有別的東西在擺弄我們,你把那個人當成敵人的時候,你就覺得你不需要聽他說話。」

於是遇見暴露狂,我覺得害怕,但緩過來的想法卻是希望能更了解——也許這些行為的背後有一些比猥瑣可恨更值得深究的原因?於是男友讓我走在馬路內側,我不會只想到我是父權下的弱者,我看到他的感情;於是媽媽告訴我早點回家、告訴我選擇對象要注意,我不能只想到父權而反感,我要看到她的擔心。(於是看到韓劇裡男主男配保護女主,我們除了大翻白眼之外,還是可以為他們的深情感動一下。)

推薦你看:七年級生給五年級生的一封信:我們挑戰社會,因為台灣值得更好

看著一個人從懷裡抱著、會走會跑、到自己到處跑是什麼樣的感覺?妳知道那個人的所有,記得她自己也不記得的自己,知道她如何成長到現在,知道她從小到大妳唸了罵了千萬遍還改不了的壞習慣,知道她最引以為傲的文字能力奠基於學齡前妳便為她讀過一本本書。

真正的「懂」很難,有一些事情非常難以真正體會,唯有親身經歷才夠切實,「母親」必定是其中一項最難最難將心比心的差事兒。我相信媽媽為我好的心情,也相信她很了解我,而她來到人世半百歲月,她比我更知道世界的規則。

可我卻還是有一個夢。

我夢想這個世界,有一天不用談誰嫁娶到哪裡,不用問對方什麼條件、你們什麼時候要結婚、打算生幾個孩子?在被問起近況時,我可以微笑這麼說:我們沒有說好以結婚為前提交往,但同樣認真努力。我們各自有自己投入的志業,但同時,我們互愛、互信、互相尊重包容,並且願意一起走一段。我們的愛並不是毫無選擇的停滯,而是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重新選擇了彼此。像是《分歧者 3》寫的:

「我曾經以為,兩個相愛的人瞬間愛上了,只想待在原地,之後再無其他選擇。一開始的確如此,可到了現在這個時候,這話就沒道理了。 我愛上了他,可之後我並不是不假思索地和他在一起,我並不是没有其他選擇。我跟他在一起是因為我選擇了他,我睜開眼看到的每一天,我們吵架、彼此欺騙、讓對方難過的每一天,我都選擇了他。我一遍又一遍地選擇了他,他也一遍又一遍地選擇了我。」

而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選擇彼此,那也沒關係。因為一直以來,我們不僅僅是我們一起,也是我自己加上他自己。

這個夢如果說得大一些,那就是:我希望我們是自由的、流動的、包容的、多元的、擁有種種可能,沒有人會告訴我們大家都是這樣子的,沒有人告訴我們該用哪一種方式去完成生命。

香港歌手謝安琪的《家明》這麼唱:

「無論你是愛他不愛他 還是可將那勇氣帶回家
時代遍地磚瓦 卻欠這種優雅
教人夢想 不要去談代價」

媽媽,我還年輕,年輕得可以不相信任何規則。我知道社會有一些期待,我知道我們都必須和世界打交道,我曾經太浪漫,不肯認識現實,而現在,我認真傾聽妳說的字句,我張大眼睛、豎起耳朵感受這個社會,我會更了解它,更了解我們,但是我還是要做夢。

因為社會就是我們,我們就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