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奧斯卡熱門影片《丹麥女孩》講述了跨性別畫家莉莉·埃爾伯勇敢面對自己性別認同的故事。影片近期在台灣熱映,引起很大反響。讓我們一起探討丹麥女孩中的兩個關鍵人物埃爾納/莉莉和格爾達的性取向,來試圖對社會為我們建構的性別,性取向提出質疑。

年假過後在影院觀賞了今年奧斯卡的熱門影片《丹麥女孩》。兩個小時的影片講述了一個既複雜又簡單的故事。丹麥女孩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雖然並沒有完全按照歷史的樣貌呈現,卻給了觀眾更多浪漫的想象和一個完美的結局。不過不知道觀眾們看了電影之後會不會覺得更加混淆和迷惑,特別是當我們總想給羅曼蒂克的故事,理清楚誰愛誰,誰不愛誰的關係網絡之時。

電影終究是電影,是一種藝術的敘事,《丹麥女孩》再怎麼寫實,也不是一部有教育功能的紀錄片,所以也許可以回歸到性別、性取向這兩個關鍵概念的本身去回應一些在電影中可能會迷惑的問題。

解決了我是誰,但是我到底愛誰?

片中的男主角,或者也可以被稱為第一女主角的埃納爾/莉莉是一位生理男性,但是心理上認為自己是女性的畫家。沒有經歷變性手術之前的埃納爾與妻子格爾達結婚六年,而且看起來很幸福,兩個人擁有共同的事業和愛好——繪畫。還有一隻非常可愛的寵物狗。

男主角心中的女性情緒的甦醒不完全是在那一次協助妻子作畫充當模特的過程中。埃納爾愛著作為他妻子的格爾達,但是卻無法控制住自己內心那個女人靈魂的活躍,最終選擇讓莉莉取代了埃納爾。然而這只是性別身份與認同的轉換,莉莉依舊與格爾達一起生活,格爾達的角色更像是莉莉的靈魂伴侶,但與此同時,莉莉還是沒有辦法接受和男性的親密行為,雖然他會好奇使用自己被偽裝成女性的身體會有怎樣與「異性」的浪漫體驗。

不管是在聚會認識的亨里克,還是童年吻過自己的漢斯,莉莉只想以女人的身份去靠近他們,也許是有愧於自己還擁有著男性的性器官。看到這樣的情節,也許有些對於性別的科學有所了解的觀眾會可以判斷出埃納爾是一名跨性別者。但其實跨性別只是一種性別,而不是一種性取向。

那麼埃納爾/莉莉的性取向究竟是什麼呢?單從電影來看,我想可以把他/她歸入疑性戀(questioning)的範疇。為什麼不是雙性戀呢?我們從電影中可以看到埃納爾/莉莉對於自己內心的女性的這個性別認同是非常明確的,但是在確立了這種性別認同之後。他/她對於格爾達的情慾有所減弱,與此同時在他身邊周遊的男性卻也並沒有引起他/她情慾的波動。雖然在影片中莉莉表達過自己對於理想的家庭的想象,但是那應當是建立在她對於自己女性身份的深刻的認同之上。

同場加映:任天堂電玩遊戲的性別政治:世上存在「改性向之藥」嗎?

我愛的是誰有那麼重要嗎?

影片的女配角格爾達(按照奧斯卡獎提名來看,扮演者獲得了女配角的提名)是埃納爾的妻子,兩個人應當說是一對性格互補的神仙伴侶。在發現了埃納爾身體內的那個女性莉莉之後,雖然格爾達也經歷了彷徨,但是最終還是選擇堅定地站在埃納爾的一邊。

格爾達的性別非常清楚,是一名女性,無論是從生理出發,還是從心理上的認同來講。但是她的性取向呢?在這裡我想再提出一個大膽的判斷,那就是格爾達應該是一名泛性戀者(pansexual)。泛性戀和雙性戀一樣都是非單性戀的性取向,也就是說他們不會只對一種性別產生情慾或者愛戀。

泛性戀者可能會喜歡男性、女性、跨性別,也可能喜歡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等,也就是說泛性戀者可能會喜歡不同性別,不同性取向的人。泛性戀者在親密關係中會非常看重個體,把愛戀的對象只是單純地當做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男人、一個女人或者其他。

他們的愛戀不受到性別和性取向的約束。很多人可能乍一聽泛性戀會覺得他們是一種比雙性戀還要濫情的性取向,泛性戀者可以喜歡上任何人。但這樣的想法是「讓性別成為愛的先決條件」的一種錯誤判斷。

泛性戀者不會因為一個人是什麼性別而去愛這個人,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是什麼性別而拒絕對這個人心動。在影片中格爾達一直陪伴在莉莉的身邊,並沒有想要通過極端的方式召喚回來自己曾經深愛的丈夫。她陪伴著莉莉,鼓勵她樹立起正視自己性別認同的信心,縱然心中是有苦痛但是每一個觀眾都能夠清楚地感知到她對於愛的偉大付出,不管對象是埃納爾,還是莉莉。

推薦給你:專訪曾愷芯:「如果你注視我的身體,能不能也聆聽我的靈魂?」

影片中還有同性戀者亨里克,和雙性戀者漢斯,他們也對莉莉找到自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電影終了,我覺得應該給電影一個定性的時候,我想它應當是一部講述性別多元的愛的教育片。

影片讓我們看到跨性別者作為性少數想要實現自我認同的艱難,也讓我們看到當我們把卸下對性別的桎梏,愛將是一件多麼簡單純粹的事情,它將是所有人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