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巴黎恐怖攻擊事件之後,Google 推出 Hangout 免費撥打法國電話服務,FB 推出 Mark Safe 與換頭貼功能表示支持,Twiiter 上 #porteouverte 的 Hashtag 邀請暫時無家可歸的法國人到陌生人家借住,這是災難之下人性的溫暖。或許你會想問,除了換頭貼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聽聽作者簡維萱的觀點。

悲劇永遠不欠舞台,世上的每一分鐘都可以是傷心的主場。

推薦閱讀:伊朗女孩給世界沈痛的一封信:我被強暴,卻被判了死刑

在世界國家體系的分配下,法國巴黎的恐怖攻擊,比起一直以來在發生戰爭的地方,更能博取網民(如我)的同情、主流媒體的即時報導、臉書的官方支持,甚至全地球都會聯合起來關注你。

而那些在新疆的暴動,就輕描淡地被我等錯過;昨日在黎巴嫩的傷亡,我也需難為情地承認並不曉得;或是更多的更多的、起自於難民之口的敘事,都只因為不斷重複,而被漸日冷淡成一則蒼白的新聞,或被簡化為一遙不可及的中東地名。 

進一步地承認,對多數人(如我)而言,只有歐美國家遭遇的恐怖主義是恐怖主義,而他人所遭遇的、來自於歐美的控制與恐怖,姑且都只能稱之為不幸——或是加上更全稱一點的補語——「那些不幸的戰爭」。 

而就算了解殘忍正在發生,我也還是很難很難、為其中的任何一人做些什麼。畢竟悲劇永遠不欠舞台,世上的每一分鐘都可以是傷心的主場,關注在很多地方都被欠著。 

在臉書轉發的每則新聞,也可能只是想要彌補自己缺席的同情,以論證自己「好像有在關心」——但我還是想要一再重述,即使無能為力,「知道本身」卻依然重要;即使關心的指涉,有巨大的認知偏頗,或是被祝福的人,有依世界權力版圖而劃定的階序,即使如此,都不需要急著把「關注」這些事的必要性取消,而只是從認識自己認識上的不足開始、一再地對準與校正補齊,拒絕把關心停在換張頭貼為止。

推薦閱讀:人人是媒體的時代,你的媒體原則是什麼?

比如持續關注法國境內極右派,是否藉機行事偷渡民族主義的排外主張,或是歐盟待北非難民與伊斯蘭移民的態度轉變;並再次重整這次攻擊事件的發生脈絡,法國內穆斯林的困境與多元文化主義上的力有未殆,以及更進一步地理解國際版圖上,帝國主義如何狹持反恐政治而再度擴編的武力部署。

即使無能為力,「知道本身」也依然重要;畢竟這將也涉及在未來,如果真有不幸,我們自己如何面對與處理不幸的態度。 

一如每一次的事件,都必須發展成累積論述的場域、與拓展視角的機會,藉此補上沒來得及的關心。承認愛與關心確實有等差,但未必需要因此而放棄所有關注,讓世界只剩下無差別的冷漠,而應該是在認識這層殘酷的等差之後,繼續去彌補不足的認識、把目光持續送給任何需要的地方。

延伸閱讀:

【端傳媒】獨家專訪:巴黎恐襲 穆斯林學者説「解決問題需要50年」

【苦勞網】我是查理:西方「反恐」的政治

【巷仔口社會學】看不見的恐怖攻擊

【苦勞網】歐洲的自由主義與「穆斯林問題」

【關鍵評論網】伊斯蘭國專題》IS:他們到底要什麼?從地圖一次看懂IS的崛起與終極目標

【芭樂人類學】言論自由與排外歧視的界線:從巴黎卡通畫家屠殺事件談回符號意識形態及族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