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也是一種創傷,如果你過去受過傷,分手等於是在傷口上加劃一刀,所以你會比過去沒有受過傷的人更痛、更難熬。」面對關係斷裂,你會有的疼痛都是正常,七個現狀,檢視自己還有多在乎他!
親愛的海苔熊:
這首是前任推薦給我的歌,當時我們還在一起,原本我也沒有在聽嘻哈曲風的歌,不過這首歌我第一次聽就哭了,歌詞裡面蘊含了滿滿情感,反而當時喜歡這歌的他,認為我有點反應過度,他還說「如果未來我們分手了,你會聽這首歌哀悼嗎?」
當時我覺得他在開玩笑,隨口說說,熱戀中的我們,怎麼可能分手嘛。
後來他離開了我,即便是我們還在一起的時候,類似這種有意無意「如果我們分手了…」話他也時不時會說,這些很惡毒的話,後來都成真了,現在的我已經會聽嘻哈音樂,尤其是這首《關於小熊》,當時的預言一語成讖,現在每次聽到這首歌都想到他,卻無法把這首歌從歌單刪掉。
和前任分開之後我們再也沒有見面,即便我知道他的家在哪,我也一次都沒去找他,雖然剛分開的療傷期,我還會看著身邊關於他的物品難過,不過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已經放下他了。
現在聽這首歌我還是會哭,也還會想到他,不過那種難過是,當初第一次聽這首時的難過,純粹被歌詞感動,與他無關。只是這首歌會時時提醒我,是他讓我開始聽嘻哈音樂。
不知這個多年前無聊的故事,海苔熊會怎想,不論是誇獎還是嘲笑,我都想聽聽。
雖然是女人迷,但希望聽到更多男人心中的故事。
by Frank (點播時間:2024/4/15 上午 2:43:29)
親愛的 Frank:
在回覆你的信件之前,我想先重新跟大家談談「分手」到底是什麼。
分手其實是經歷一場心理創傷,在心理學上,分手又稱為「戀愛關係破裂」(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s,RRD),會導致嚴重的痛苦,如果你過去曾經歷「童年逆境」(Childhood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ACE),那麼你分手後失落(Breakup Distress Scale,BDS)的程度也會越高[1]。
等等,為什麼分手的痛會跟童年創傷有關呢?
其實,分手也是一種創傷,如果你過去受過傷,分手等於是在傷口上加劃一刀,所以你會比過去沒有受過傷的人更痛、更難熬。
例如,有一項研究,招募 42 名平均年齡 21.54 歲的大學生受試者,並將他們分為經歷 RRD、DSM-5 定義的創傷(如身體或性侵犯)及其他非 RRD 或DSM-5 創傷事件的對照組。受試者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並觀看與其創傷事件相關的圖片。
結果顯示,在觀看與創傷相關的圖片時,RRD 組和創傷組的海馬迴和杏仁核細胞活動(BOLD)顯著增加,這表示 RRD 可能會引發與創傷事件相似的神經反應,當這些部位在儀器上亮起來,就代表他們正在感受到跟情緒有關的記憶[2]。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分手是一種創傷經驗、過去有創傷的人會感到更痛。
可是就算沒有分手,只要關係一開始,雙方的滿意度就已經會隨著時間而磨掉了。
例如,有一項長達 20 年的長期追蹤研究中,將參與者分為三組:「持續關係組」(追蹤研究結束時仍在一起)、「解散關係組(追蹤中期分手)」和「重新開始新關係組」(追蹤到一半時分手,不久後跟另一個人在一起),追蹤他們的關係滿意度。
結果顯示,解散關係組的關係滿意度在開始時較低,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下降更為顯著。持續關係組的關係滿意度雖然也隨時間下降,但幅度較小。而重新開始新關係組在新關係開始時,滿意度通常較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意度也會下降。這意味著,只要在一起,愛情就會隨著時間被磨掉了[3]。
同場加映:為什麼想分手?心理師分析 4 個分手主因:一段關係的死去,是層層堆疊而來
心理學 OK 繃
聽起來好悲觀,那我們要如何降低愛情的損耗值呢?
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向切入,第一個是「避免和黑暗三人格」在一起,第二個是注意自己在關係中的「習慣」。
黑暗三人格特質(Dark Triad)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三種被視為負面的人格特質:自戀(Narcissism)、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和精神病態(Psychopathy)。
這三種特質共同特點是缺乏同情心、自我中心以及操縱他人的傾向。一項研究結果發現,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病態者傾向於在分手時會用一些「操縱」的策略[4]:
-
操縱(Manipulation):鼓勵伴侶建立新的關係,使得分手更容易
-
減速(De-escalation):就是拖著,等到對方不滿爆炸,剛好分手
-
成本上升(Cost escalation):故意找架吵
所以在選擇對象的時候,遇到有「黑暗三人格」特質的人,請三思而後行啊!
猜你想看:我的愛讓伴侶窒息?心理師:學會考慮對方感受、對等付出,才能避免成為恐怖情人!
另一個減少耗損的關鍵,在於相處時的習慣。有一項研究訪談了 10 對年輕情侶,發現在感情當中有兩大類型的習慣,一種叫做致命習慣,另外一種叫做關懷習慣。
致命習慣包括批評、責備、抱怨、嘮叨、威脅、懲罰和用獎勵來控制,這些行為都會對關係造成負面影響、降低關係滿意度、增加衝突;關懷習慣包括傾聽、支持、鼓勵、尊重、協商、信任和接納,這些行為能夠增強關係的穩定性和幸福感。
其實,關係中的致命習慣往往是在進行「外部控制」(要別人改變),而關懷習慣則基於「內部控制」(自己先做出改變)[7]因此,如果你可以增加關係中的關懷習慣,減少致命習慣 ,或許關係的耗損就不會那麼快。
致命習慣 (Deadly Habits) |
關懷習慣 (Caring Habits) |
批評 (Criticizing) 「我批評我的男朋友太現實,他批評我太感性。」 |
傾聽 (Listening) 「當我分享家裡面的問題時,他會專心聽我說。」 |
責備 (Blaming) 「他責備我選錯了專業,導致我現在很難找工作。」 |
支持 (Supporting) 「當他在學業上遇到困難時,我會幫助他。」 |
抱怨 (Complaining) 「我抱怨他總是遲到,他抱怨我花太多時間打扮。」 |
鼓勵 (Encouraging) 「當她對自己沒有信心時,我會告訴她‘你可以做到的’。」 |
嘮叨 (Nagging) 「當他和朋友打遊戲時,我不停地說‘你為什麼不關心我?’」 |
尊重 (Respecting) 「他尊重我做出的每一個決定,即使他不同意。」 |
威脅 (Threatening) 「如果你再撒謊,我就和你分手。」 |
協商 (Negotiating) 「我們吵架時,會坐下來討論,找到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
懲罰 (Punishing) 「我們吵架時,他會選擇不和我說話。」 |
信任 (Trusting) 「我相信他不會背叛我,我們對彼此忠誠。」 |
用獎勵來控制 (Rewarding to Control) 「如果你陪我去,我就買你喜歡的蛋糕;如果你答應我,我會更愛你。」 |
接納 (Accepting) 「我接受他容易生氣的性格,他接受我愛笑的性格。」 |
那如果說已經分開了怎麼辦?在你的點播當中,我發現其實你對他還有一種「渴望感」(Yearning),這是一種在面臨失落情境時,普遍存在的情緒感,常常發生在你對珍愛的人、地方或事物的強烈需求和想念,而這些人事物已經今非昔比,不復以往。
這種感覺通常伴隨著一種深深的失落感,還有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可能在多種失落情境中出現,包括喪親、失戀和或想念自己的故鄉等等。
在心理學研究中,渴望感被認為是複雜悲傷(complicated grief)的重要特徵之一。
複雜悲傷是一種持續且強烈的哀悼狀態,超越了一般的悲傷反應,可能會嚴重影響個體的正常生活功能。渴望感不只是對「失去的痛苦記憶」的回憶,還包括對「未來無法再與失去對象共同經歷生活」的悲傷。常見的渴望感「症狀」包括(文末會附上該研究的渴望感量表,你可以測測看你幾分):
-
日常觸發:在日常生活中,被日常物品、地點或事件觸發對失去對象的渴望。例如,看到某些物品會讓人想到已失去的親人或過去的戀人。
-
願望和幻想:常常幻想或希望回到過去的美好時光,並且希望能改變現狀。例如,希望事情能像過去一樣,或者渴望能回到從前的狀態。
-
情感困擾:因為思念已故親人或分手對象而感到情緒低落或分心。
-
失落感:因失去重要人物或地方而感到的孤獨和分離感。例如,感覺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或無法再找到同樣的情感滿足。
-
內心掙扎:面對失落時,個體內心的糾結和無法釋懷。例如,難以接受失去的現實,或持續想像如果沒有發生失落情境會是怎樣的情況。
-
替代幻想:常幻想如果能重新擁有失去的對象或回到過去的情景,會願意做出哪些犧牲。例如,想像自己願意放棄某些東西來換取過去的幸福。
-
依戀感:對象的深深依戀和難以割捨的情感。比方說,覺得沒有人能替代已失去的親人或戀人,或感到沒有他們的生活難以幸福。
研究顯示,當你對一個已經與你分手的人產生「渴望感」的時候,你會有憂鬱、焦慮、孤獨與悲傷的感覺,當你是被提分手的那一個、或是你們交往的時間大於半年,渴望感會更為明顯[5]。
那該怎麼辦呢?如果他走了,那就試著與人連結吧!
研究顯示,孤獨的人在看到朋友親人照片(相較於陌生人)時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VS)活化的程度較高(不孤獨的人就沒這種效果了),這意味著親近的朋友的出現對於孤獨的人來說,有重要的心理連結意義[6]。
所以當你在想其他的時候,點播這首歌,看著你們之間共同擁有的那隻小熊,回想著你們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懷念那些一起去過的地方,這是一種紀念這段感情的方法;但也別忘了身邊還有其他的朋友、家人仍然是你的依靠,你還可以跟許許多多不同的人,創造出更多「關於其他隻小熊」的回憶。